“第三点,余音绕本人讲述她案发当日的行踪时,提到上午给父亲送汤,有一同学相陪,她说当时她叫她的同学在楼下等她,她自己上楼去把肉汤交给父亲。也就是说,余音绕的同学,实际上并没亲眼见到其父亲,一切,都只是余音绕口说的。”
听到这,我猛得一震,难道说……
半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没错,所谓‘我于10点45分在研究所看到了爸爸’,那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假话。正因为我们在这个根本点上相信了她的话,才会导致之后的一切错误。
“其实很简单,余音绕不过是制造一个死者22日上午10点45分仍在研究所的假象,因为死者在研究期间,一直与世隔绝,没有人去和他接触,因此谎言也不用担心被揭穿,况且这是从死者亲身女儿口中所出,谁会怀疑它的真实性?
“而事实上,研究所在那时早已是空无一人。那么余音绕是如何做的呢?首先,在21日晚给死者送汤时,她将后门悄悄打了开来,并且在汤中放入了三唑仑,三唑仑估计是她事先从研究所药品储藏室偷到的。剩下的药以防万一,她一直带在身边,今天终于派上用场,让自己在无知觉间离开人世。
“然后,为了免人怀疑,她迅速离开了。女儿很清楚父亲的习惯,不把工作做完,决不会停下来吃东西的。因此,她精确地计算好了时间。三唑仑的药效是6个小时,所以,即使她父亲在9点开始喝汤,时间也来得及,而事实上应该更晚。总之,余教授在工作结束后,清理好器械,开始享用女儿做的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实验室如此整洁,因为在21号晚教授工作结束后,就没再使用了。
“我之前给你们看过我那张调查表,上面有‘余音绕学过开车,并且技术不错,经常用叶知之父亲留下的车练习’。这说明,余音绕会开车,并且有机会用到叶知之家的车。这一情况,为她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条件。21日当晚,不,应该说22日零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余音绕悄悄开着叶知之的车,重新来到研究所,从开着的后门进入,将不醒人事的父亲带走,并且将下了药的汤锅一并带走,以免留下痕迹。
“当然,这时,我们聪明的余音绕小姐还是碰上了一个小小的麻烦。按照她之前的设想,是在第二天来找父亲时,再将后门关上,可是,她突然想到到时身边会有一位同学陪着,那样的话,行动就不方便了。所以,她必须当晚就把门关上,从外面关上!说到这种技巧,身为侦探小说家的隐村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请先生来为我们做一个说明吧。”
我点了点头,遂将我那套胶布加细线的理论说了出来。
半边高兴地鼓了鼓掌,“很精彩,与事实基本一致。不过,我想当时余音绕并未事先做好准备,她的身边没有胶布啊。不过,她一定也熟悉这种方法,所以很快利用现场的物品制作了一个类似物。我在现场勘察时,注意到一件怪事,在那个盛装器械的托盘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空位,在两个镊子之间,所以我肯定那里少了一只镊子。一定被人拿了。而且,我注意到托盘中也放有细线,这时我便豁然开朗。脑子里便有了这么一样道具。之后,在第二次往这里、余音绕家检查的时候,我在余教授的卧室找到了这个。”
说着,掏出一样东西,我们一看,原来便是一只镊子,镊子的尾端系着一条细线。
“这便是余音绕在研究所里临时造出来的道具。使用原理和隐村先生所说一样,只不过实验室找不到胶布,便用镊子代替。这镊子大小刚合适,用它夹住研究所后门的把柄正好。镊子与胶布的作用一样,都是用来将细线固定到把柄上,以便通过细线牵动把柄,将门闩上。
“这样一来,余音绕便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教授从研究所里转移了出来,运回了自己家。因为三唑仑的药效只有6小时,无法令教授持续昏迷,而余音绕亦不敢继续给教授喂服三唑仑片,因为三唑仑属于禁药,一般人正常情况根本不会服用,如果尸检被检出体内含有三唑仑成分,就麻烦了。所以聪明的余音绕同学改用了安定,普通安眠药。因为教授生前有滥用安眠药的恶习,所以此时给他喂安定,便不会引起怀疑,而且教授的肝脏功能不行,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即使尸检在体内发现过量安眠药成分,也会被认为是蓄积的结果。另外,医学家庭出身的余音绕,手段也很高明,她的用药量十分到位,既不至于到达中毒剂量,惹人怀疑,同时又令教授深度沉睡,失去知觉。
“总之,在到22日上午11点之前,余音绕必须让教授处于昏迷状态,并且是深度昏迷。虽然我们不知道她给教授喂服了几次药,但她成功做到了。
“接下来,便到关键的一步了。余音绕设计了一套方法,利用铜像自动将教授砸死。我说过,我那夜在看到那座铜钟报时时,突然明白了。没错,余音绕整个作案手法的核心,便是这座铜钟,它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余音绕要想方设法掩盖住它,不让人发觉其中之秘密。当警方命案第一时间到达时,发现书房中非常凌乱,最后警方认为是熟人作案后制造的入室抢劫的假象,加之余音绕之后提供的研究文件被盗的情报,可怜的警察叔叔们便完全被误导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另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