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齐是个很有修养的人,他这样的冲动,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但问题是刚才亲眼目睹堂兄在法场惨死,最冷静的人也会失态啊!文锦嗣的女人,是从来没被小叔这样质问过的,她本来就已经陷于崩溃,再给文锦齐如此一说,不由自主的尖声叫起来:“不,这件事都是因我而起,克强不过是因为姐弟情深,才会帮助我对付“豆腐再施”,所有的阴谋,都是我一个人搞出来的,你们放过他吧!”
“这事我们自有公论,你先把真相说出来!”负责执刑的官员,以铁面无私的口吻说道。
当下,文锦嗣的女人,跪在刑场的中央地上,开始向大家揭露了令人震惊的真相。
文锦嗣平生,给外边人的印象,是位好好先生,而且,为人有修养,待人谦和,对家庭负责任,甚至身为他堂弟的文锦齐,都觉得这位堂兄,是位值得尊敬的兄长。可是,表面看人,永远是看不出真相的,只有与他共同生活的妻子,才知道文锦嗣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的婚姻,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下完成的。记得当日参加过文锦嗣婚礼的乡亲父老,都是异口同声地夸赞,他们二人,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事实上,文锦嗣的妻子,是邻镇陈镇长的千金,系出名门,幼承庭训,既念过三字经百家姓,也写得一手好字,针线女红也样样精通,模样儿又漂亮,举止也高雅。当日他们成亲,曾羡煞几许旁人。甚至文锦嗣之妻陈氏,这时在刑场内揭露出事实时,许多人也不能相信,那竟会是如此这般的真相。
据陈氏所言,自从她嫁人的第一夜开始,她对庆幸自己嫁得一个如意郎君的美梦,已经破碎了。文锦嗣待她,如陌生人般冷淡,尽管是洞房花烛夜,文锦嗣却是像办公事一般,别说是恩爱缠绵,甚至是温柔体贴都谈不上。陈氏的美貌,文锦嗣仿佛视而不见,成亲以来,他从未好好地看过妻子一眼。新婚的陈氏,因为自幼受到严厉的闺训,心中虽然感到无限的委屈,却也只有默默的忍受着,甚至连抱怨也不敢。况且,她的娘家不在本地,嫁入文家后,—个可以谈心的人也没有,心中的一切,只能默忍,只盼有朝一日,文锦嗣可以将那副冷淡的态度改变过来。可惜,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文锦嗣对妻子的态度,非但没有改变,而且一天比一天冷淡,她的脾气也不再是新婚时的温柔了。由于生活的寂寞,又没有儿女,陈氏征得娘家父母的同意,便把弟弟克强接到家里来住,让克强在这儿念书,也好有个自己人,可以伴那空虚而寂寞的日子。
据陈氏所言,如果属实的话,她与文锦嗣成亲十载,倒过了九年似孤寡的生活,她的贤淑脾气也在九年来凄寂的生活里,消磨净尽。要知道陈氏本来也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嫁给文锦嗣之后,从没被文锦嗣赏识过,而自己的青春,却在他的冷落中,一天一天的消逝,她的心理,渐渐得委屈逐渐不平,不服气起来。连陈氏也忘记了,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对文锦嗣在外边的行动,密切地注意起来。她一直怀疑,丈夫对自己的冷淡,是因为他的心给别个女人占据了。
尽管,文锦嗣对待陈氏如“衣服”一般,毫不珍惜,但陈氏却是个固执的女子,她摆脱不了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无论文锦嗣怎样待她,她心中仍视他为自己的丈夫,她不可以忍受丈夫心里有别的女人。
陈氏的怀疑没有错,她在积极注意文锦嗣在外边的行动时,她终发现,文锦嗣果然有些值得怀疑的地方,镇上那个出了名漂亮的“豆瘸西施”,对自己的丈夫,是特别温柔体贴的。
在陈氏说出这样的话之后时,刑场上许多人,一点都不觉得惊讶。要知道镇上大半的人,都认识这位“豆瘸西施”,能够称得上“豆掳西施”的,这个女人的美丽是不容置疑的。谁都知道,“豆瘸西施”出落得非常漂亮,一对大眼睛黑白分明,皮肤白晰,吹弹得破,就真如豆腐般洁白的滑嫩,加上她家中是开豆腐店的,“豆腐西施”这个名字,很自然的就不径而走了。
由于“豆腐西施”长得倾倒众生,镇上追求她的少年,真的是说不出的多。可她一向是不假以颜色,对这些少年绝对没有半点好脸色的。唯一例外的,就是文锦嗣了。惨剧未发生之前,文锦嗣每天的生活习惯,都会在大清早就往他经营的布铺里去,而在没回铺之前,他总会到布铺隔壁的茶馆喝茶,看看从上海运来的新闻报纸。
而那个“豆腐西施”,也不避嫌,三天两日的,就往茶馆里跑,总扯着文锦嗣聊天。
谁都不知道,文锦嗣在家中会对妻子如此冷淡,只觉得他是个博学又有修养的谦和君子。“豆腐西施”主动与文锦嗣搭话,文锦嗣也是很和颜悦色的对待她。那年头,虽然政府鼓吹一夫一妻,但民间里,大清律例的一夫多妻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故此,文锦嗣与“豆腐西施”的交往,大家完全没有引以为怪.相反的,还有人觉得,“豆瘸西施”是看中文锦嗣,对他的一往情深,是非常有眼光的,毕竟象文锦嗣这样的人物,在镇上并不多见。
陈氏知道此事,不过是近来的事,为此她真的连肝肠都绞痛起来。她的痛恨,是因为此事在镇上,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了,而深居简出,克守妇道的她,居然“后知后觉”,无论在颜面和自尊上,都使她无法过得去。或许,人们的心里就是这样,越得不到的,越不能容忍别人可以轻易得到,因此,陈氏在知道此事后,妒恨交加,与丈夫大吵大闹。
52书库推荐浏览: zhur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