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朕知道,朕自有主张,你不必多言。”仁宗似乎话语中多包拯有所不满。
包拯张了张嘴,又闭上了,他默默的退了下去。
“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仁宗又问众大臣们。
于是,有的人反对立英王,有的人提出了其他的人选,有的人见仁宗并没有呵斥丁义良,就趁机附和,仁宗见吵闹了半天没有明显的结果,就恼怒的说道:“今天就到此为止,改天再议,散朝!”
包拯摇摇头,心想也许还有转机,他刚出宫门,一个小太监就从后面追了上来,把他拉到一边,悄悄说道:“包大人,皇上找您有要事相商。”
包拯纳闷,皇上这时候找自己还会有什么事呢?他明明知道自己是反对立太子的,况且还要和自己相商?包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随着小太监又进了皇宫。
仁宗正在御书房等着包拯,他一看到包拯,就屏退左右,郑重其事的说道:“包拯,朕有一件很机密的事需要你去做。”
包拯连忙恭敬的说道:“皇上请吩咐,包拯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仁宗扶起包拯,严肃的说道:“朕想派你去南方秘密调查英王的人品,动向,以及他和什么人来往,最近做过什么事,回来后详细的向朕报告。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包拯心中一凛,忙道:“难道皇上是想------”
“朕现在还没有别的想法,你不用多想,你不愿去吗?”
“皇上误会了,臣领旨,臣愿为皇上前去南方走一趟。”包拯暗暗思忖,皇上一定是被丁义良两次说的动了心,但他又心有余悸,不敢立刻就下结论,所以才想派包拯去暗中调查。包拯知道那英王的人品是绝对当不了太子的,所以就接受了圣旨,到时候把英王的劣迹呈现在仁宗的面前时,恐怕他就不敢再立英王为太子了,至于立谁为太子,只能到时再说了,包拯心中主意已定,就说道,“皇上,臣会把这件事办好的,您放心好了。”
仁宗满意的点点头,他连忙又叮嘱一句:“记住一定要悄悄的做这件事,千万不能让任何人发现了。”
包拯心领神会,仁宗又和他讲了一些英王的事,包拯才别过仁宗,回到了开封府。
希望大家去支持我的新书《大明正德秘史》,vip快速更新中!!!
第四部 采花奇案 第二十三章 浮出水面
包拯虽然接下了圣旨,但其实他的心里还是有一丝沮丧,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意料,太子意外死亡,使得重新立太子已成大势所趋,当初反对的人现在也是哑口无言。更让包拯想不到的是仁宗竟然让他去南方秘密侦查英王的举动,这可以说是皇上对英王的怀疑,但也可以说是皇上立英王为新太子的决心很大了,包拯不敢想象如果真的立了英王为太子的话,这大宋的天下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包拯一路想着这些烦心的事,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开封府。正巧公孙策在客厅里坐着,他看到包拯满面愁容的进来,欲言又止,迎上来关切的问道:“大人,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我也听说了太子的事。”
“你也知道了。”包拯眼一扬,叹了口气说道,“正是和此事有关,太子突然死亡,似乎这一阵发生的案子都该结束了,一切的疑点,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太子,他的死亡预示着案子的终结。”
“大人,你觉得太子是自杀吗?”公孙策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哦?你是不是有别的想法?”包拯心里一震,转眼紧紧盯着公孙策。
“噢,没什么。学生只是突发感想而已,如果太子不是自杀的话,又将会发生什么呢?谁会从中得利呢?”公孙策小心翼翼的说道。
包拯沉默了,他来回走着,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良久,他才抬起头说道:“你的想法很不错,其实我也曾想过,可是始终没有头绪,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那么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拿太子的性命开玩笑呢?”
“大人,是学生多虑了。”公孙策看到包拯愁眉不展忙劝说道,“大人,还是放宽些心吧,反正此事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
包拯又叹了口气道:“正是因为太子突然死亡,皇上下旨要再立新太子了。”
“皇上准备立谁为太子?”
“英王。”
“啊,是他!皇上怎么能立他为太子呢?”公孙策失声叫道。
“是啊,凭英王过去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他是根本没有资格做太子的。可是在皇上的几位皇子中又实在挑不出更为出众的人选了,其实抛开其他的不说,英王的才能的确是最好的,但是他的品质决定了他不能当这个太子,否则的话,大宋的江山不知道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包拯忧心忡忡的说道。
“那没人反对吗?”
“反对又能怎么样?众多大臣都反对,连太后也反对,可是皇上一意孤行,坚决要立英王为太子,这都是那个丁久卫出的主意!”
“刑部尚书丁久卫,那个被关押在大牢里的丁义良的父亲!”公孙策感到很惊讶。
“不错,就是他!”
“这会不会是他蓄意报复呢?”公孙策提出自己的疑问。
52书库推荐浏览: 金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