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时任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被暗杀。按照官方的调查,没有什么阴谋;只有一个24岁、无法适应社会的人用一把步枪结束了这位总统的生命。
1964年,约翰?肯尼迪九弟爱德华飞机失事重伤。 1968年,老肯尼迪的儿子罗伯特在竞选总统时,在洛山矶被暗杀。 1969年,老肯尼迪的儿子泰德在马塞诸州参加加一个聚会后,驾车回家时冲
下大桥发生车祸,车祸导致其27岁的女助手当场身亡并引发了长达34年的官司。 1984年,第三代中,老肯尼迪的孙子戴维在佛罗里达因药物过量死亡。 1997年,第三代中,老肯尼迪的孙子迈科尔在科罗拉多滑雪事故中身亡。 1999年,约翰?肯尼迪的幼子小约翰?肯尼迪因飞机失事身亡,妻子与大姨
一同身亡,导致坠机的直接原因,是小约翰?肯尼迪和卡罗琳打架。 2001年,埃塞尔?肯尼迪的侄子麦克尔?斯加克尔因涉嫌谋杀接受审判。2002年,罗伯特?肯尼迪的外甥迈克?斯卡凯尔因谋杀罪成立被判入狱。 2004年,威廉?肯尼迪?史密斯在公寓*女助手奥德拉?朱利亚斯被告上
了法庭。2009年,特殊奥运创办人兼心智失能者最主要代言人席莱佛(Eunice KennedyShriver)过世。
2009年6月26日,美国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成员、*党籍联邦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26日因病去逝。
老肯尼迪的四男五女,如今只剩下81岁的珍?肯尼迪?史密斯在世。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人推测肯尼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皆因受到犹太人“肯尼迪的诅咒”。所谓“肯尼迪的诅咒”是由该家族的开创人约瑟夫?肯尼迪在二战前夕拒绝帮助欧洲的犹太人逃离纳粹分子的追杀而引起。在1938年到1940年间,乔?肯尼迪担任美国驻英国大使时,亲眼目睹犹太人被纳粹压迫的场景,但是肯尼迪始终保持和犹太人的距离。后来,约有500名犹太人上门求救,请求他签发去美国的签证,以逃脱纳粹的屠杀。但是老肯尼迪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于1940年任期未满时,离开英国回到美国。 1940年他回到美国,从此,“肯尼迪家族的诅咒”开始了。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围绕肯尼迪家族命运之谜的猜测还很多。但不管如何,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肯尼迪家族将长久地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大戏剧家身上的巧合
莎士比亚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并列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至今人们依然记得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被改变为电视和电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现代人,那么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巧合和经历呢?
1564年4月23日,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婴儿诞生了,他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卖肉的屠夫兼牧场主。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曾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做生意不慎破产,小莎士比亚失去了家庭的呵护,不得不辍学谋生。他先后干过肉店学徒、乡村教师、剧场杂役、演员和编辑等职业。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现实,为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基石。后来,他正式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他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他写出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就其创作的内容而言,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就其创作的艺术风格而言,其作品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思想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
他的代表作,也即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等。他的这些作品也早已超出英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于1616年4月23日病逝。52年前的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度过了50多个春秋后,悄然离世。他的去世震惊了当时的英国,许多人赶去吊唁他。生与死都在同一个日子,这在普通人中也是不多见,对莎士比亚这样一位大文豪来说,就更加巧合了。或许,这也正显示了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一面。
雪崩埋葬两个师
战争永远都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在战场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活着走到最后。但是,有时也会有幸运的士兵,他们是凭借运气才活了下来。史蒂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战时期意大利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跟另外一名士兵是一场战役的仅有幸存者,但是他幸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英勇善战,也不是因为他临阵脱逃,而是靠运气。是巧合让他们俩存活下来。
一战时同盟国德、奥挑战协约国英、法的战争,随后有几十个国家参加进来。意大利本来是同盟国,但是它在战争爆发后,见风使舵反而投向了协约国,向德、奥宣战。意大利的这一背叛行径遭到德、奥两国的憎恨,他们派遣军队进攻意大利,企图使意大利“回心转意”。
52书库推荐浏览: 李杰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