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之昌阳迷案_竹露清响【完结】(24)

阅读记录

  第二十一章 柳暗花明

  三月十五,清晨,昌阳驿馆。

  昨晚一夜无星无月,今晨果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

  狄公站在窗边,抬头望着外面阴沉沉的天,叹了口气,一转身,又看到那幅《荡舟图》,双眉不禁再次皱起。——他现在的心情和外面的天空一般无二,——阴沉得紧。

  这幅稀世名画,他昨晚不知看了多少遍:笔触紧劲连绵,线条飘逸含蓄,形现而意存,画尽而神在。实是不可多得的绝世墨宝。——但,也确确实实仅是一幅山水而已。绢画,锦裱,白玉轴头,精至精矣,却都是正正常常,规规矩矩。

  “父亲!”一声轻喊打断了狄公的思绪,循声望去,景晖推门走了进来。

  他看到父亲又在瞅着那幅图,不禁担忧地看看狄公的脸色,问道:“怎么!父亲,昨夜是不是很晚才休息?又没睡好吧?”说着,景晖把伞收起,走到盆架处,拿过面巾擦了擦手上的雨滴,径直走向方桌。

  他边略带不满的嘟囔着:“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要劳神成这样?”,边顺手拎起了《荡舟图》……

  “放下!”

  一声急喝,吓得景晖一颤,忙把《荡舟图》放下,诧异地问道:“怎么了,父亲?”

  “你的手!”狄公疾步走了过来,心疼地拿起《荡舟图》,仔细察看着。

  景晖不解,“我的手怎么了?挺干净的啊,——刚刚擦过。”

  “手仅仅是干净的还不行,——刚沾过水的手,必定带有一丝潮气,要再用一块干软的面巾吸一下水,或者等手自然干爽了才可以去拿画来展开。”狄公说着,从椅背上又拿起一块面巾,递给儿子。

  景晖笑着接过,不以为然地说:“父亲,您也太小心了,就算有点儿湿意,又有什么打紧?”

  “景晖!这是三百年前的墨宝,‘三绝’顾恺之的真迹!这种古画,由于年代久远,画面颜色已然发暗,若是遇到水印,就可能会形成更深颜色的渍痕。”狄公拿起画卷,对着光线,又看向刚才景晖手指碰触过的地方,见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才松了口气,责怪地瞪了景晖一眼,“亏得我喝止的及时,并且盆架处的面巾还不算太湿。——幸好没有留下印渍,否则怎么向王承祖交代?”

  说着,又失而复得般的满意的看向整幅画卷,忽然,狄公脸色骤变,眉头皱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整幅画卷的四周装裱的边缘竟都有着隐约的湿痕,湿痕极浅极淡,若不是因着景晖的莽撞,特意去察看水印的痕迹,那是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这几不可见的差异。

  难不成这历代观画的人们,都是只知洗手,不明去潮之辈,如同景晖一般?

  但那也不可能恰恰正是一圈,痕迹均匀地分布了整个边缘……

  是保管不慎,卷成轴后侧面浸水?

  可若是浸水,那痕迹应深得多,——恩,也有可能是请高手进行过修复;

  ——可怎样的浸水,才能使两侧均湿,而画心完好无恙?……

  心念电转间,种种猜测出现在狄公脑中,但好象又都有破绽,于是,又再一一被他排除掉……猛地,宛如一道闪电掠过脑海,“难不成是这样?!”狄公倒吸了一口气,这个念头太过匪夷所思,……但若是如此,事情就解释得通了!

  “景晖!叫上元芳,我们去县衙!”

  …………

  昌阳县县衙,王承祖书房。

  在狄公面前徐徐展开的,是另一幅图——当初用来替换掉《荡舟图》的“天外来画”。

  这是一幅普通的彩色仕女图。线条工细,色彩浓烈。极艳丽的颜色充斥着画卷,与淡雅的《荡舟图》真是有天壤之别。

  狄仁杰自顾自的对画沉思,屋里的另外三人:元芳、景晖和王承祖,却是面面相觑,如堕云雾中:大人一大清早就急急冒雨前来,难不成是为了看这区区一幅满大街卖画的,随便拎一个出来就能画出的“顶替品”?

  幸好,这次这次倒没用多长时间,盏茶工夫,狄公就微笑着抬起头来。无视众人的疑惑表情,若无其事的转向王承祖,笑道:“还有一个问题要请问王大人……”

  “噢,请阁老指教。”王承祖赶紧接言。

  “上次听阮秀儿说,王大人每次赏画,这焚香之劳,初一是正夫人柳氏,十五是如夫人阮氏。且整个过程她们都一旁试香陪同。本阁所记无误吧?”

  “是,正如阁老所言。”王承祖脸又一红,躬身应答。

  “那发现《荡舟图》已被换掉的日子,是本月初一,也就是说当时应是正夫人操此雅事喽?”狄公仍是笑着。

  “正是贱内。那几天贱内身体不舒服,卑职本打算让阮氏相替,可她执意不肯,说是有绿菊在旁帮一帮忙即可。……”

  “哦?这么说当时除了令夫人,还有绿菊也在场了?”狄仁杰闻听此言,吃了一惊。

  “是啊!怎么了?”王承祖见狄公如此,更是讶异。

  “绿菊,绿菊……”狄公罔若未闻,喃喃自语着,低头陷入沉思。

52书库推荐浏览: 竹露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