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槻猜不透金石想说什么。
“那位小姐的想法无可指责,生活在自己所相信的世界里也很好。但若槻先生是当事人,应该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昨天说过他是个感情欠缺者,大概属悖德症候群吧。”
金石点点头。
“今天时间虽不长,我观察过他了。仅此当然不足以保证无误。不过,我觉得我有义务警告您。明白说吧,那家伙有可能要杀您。”
以往虽然朦胧地感觉到危险?但出自专家之口,仍颇具震撼力。一瞬间,金石跟踪菰田一事从若槻头脑中被刮得无影无踪。
“不过,我觉得他没有杀我的动机。杀了我,他也拿不到保险金。”
“我知道您会这样想,所以今天特地约您出来。”
金石的单眼皮眼睛在镜片后锐利地闪烁着,与其十分客气的措辞恰成对照。
“那是我们普通人的想法。他不是那么想的。对他来说,满足自己眼前的欲望就是一切。若槻先生试过给饿猫喂食,又突然将猫食收回吗?”
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若槻吃了一惊。
“不,我没有养过猫。”
“当自己的欲望就要满足时,若被妨碍,猫便发怒。即便是主人的手也会被它抓出血来。这种人的心理状态与猫完全一样。当他们好不容易要把保险金弄到手时,若认为是您妨碍了,他们就不顾一切地向您报复的可能性甚大。”
“你说‘他们’,是指‘感情欠缺者’?”
“严格说来,只有一点儿区别。”
金石打开放在脚下的黑色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一本厚厚的十六开书。
“我原先学社会生物学专业。我们之间在想法上应当有很多共同点。我留学美国时,对心理学,尤其是犯罪心理学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是美国精神医学会编的《精神疾患的分类和诊断指南》最新版,通称DSM—Ⅳ。美国的人格异常分类与日本有很大不同,DSM—Ⅳ里面也没有关于感情欠缺的条目。”
金石小心地掀动书页。
“但在‘B群人格障碍’栏里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条目。这里列举了好几个要点,简单说,是反复犯罪的倾向,为自己的利益或快乐欺骗别人,冲动,容易暴怒动粗,漠视危险,不负责任以及欠缺良心的谴责。”
若槻觉得每一条都适用于菰田重德。
“‘反社会人格障碍’整体上与‘悖德症候群’重叠之处甚多。最近在日本也以‘精神变态者(源于英文psychopatho)’之名广为人知了。若槻先生也听说过吧?”
“哦哦,对。”
若槻想起了前不久读过的书,好像是H书房出版的。让“精神变态者”一词在日本广为人知的,不就是那本书肇始的吗?就像希区柯克(希区柯克(1899—1980),著名英国电影导演,被誉为“悬念大师”。)的电影令“精神分析”一词妇孺皆知一样。
“精神变态者”原先应是含糊地指病态人格的,但不知不觉中,它就被用在与感情欠缺或悖德症候群相同的意义上。
“听说过,但对这个词有些疑问。说起精神变态者,就好像指原因在于‘坏的血缘’,给人天生就决定了会成为罪犯的印象。”
“您说得对。精神变态者的遗传特征作为遗传因素往下传,在美国已形成肯定的看法。”
金石平静地加以肯定。若槻哑口无言,心想幸亏阿惠不在场,她若听了金石刚才那番话,一定会怒火中烧。
“不过,这一来不是跟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说完全一样吗?”
若槻读过阿惠读大学时写的狠批龙勃罗梭的文章,记得名字。
金石咧嘴一笑,又露了一下金牙。
“您对龙勃罗梭比较熟悉?”
“不……不算熟悉。”
金石将玻璃杯举到光亮处照照,开始滔滔不绝地演讲起来。
“切扎尼·龙勃罗梭是19世纪的意大利天才医学家,在精神医学或法医学等多方面均留下骄人业绩。据说在1870年,他在监狱研究抢劫犯的头盖骨时,发现猴子有而人类极少见的中央后头窝等多处的变异。之后,他解剖了近四百个罪犯的头盖骨,调查了近六千人,结果产生了‘隔代遗传造成天生犯罪者’的看法。龙勃罗梭认为,全部犯罪者的三分之一是天生犯罪者,区别于其余的偶然性犯罪者。”
“所谓‘天生犯罪者’,他定位为‘劣等人种’吧?”
“对。他将天生犯罪者视为返祖为类人猿的人。天生犯罪者乃命中注定。他们全都有类似类人猿的外观:长臂、用拇指取物的脚、低狭的额头、大耳、头骨厚而扁、明显突出的下颚、大犬齿、浓体毛,脑内多有某种畸型。”
“但是……”
金石举起手,像是要阻止若槻说话。
“不必。我很清楚您要说什么。因为龙勃罗梭创设的‘犯罪人类学’,归根结底不比骨相学具备更多的科学性,时至今日已完全被否定。但是,精神变态者与龙勃罗梭认定的天生犯罪者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正好相反。”
简直就像是在教导一个资质差的学生,讲解方式可谓循循善诱。
“龙勃罗梭是主张一种乌托邦思想的人,认为人类会进化成为没有犯罪的社会。所以,他所说的天生犯罪者,就是与人类进化相反的返祖者,是退化的人。不过,所谓精神变态者,反而是适应新的环境、进化了的人。”
52书库推荐浏览: [日]贵志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