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的故事很多,很多电视和电视都有播放,所以我们就不再多说,玄宗后唐朝又传有十四位王,最终灭于907朱全忠建立的后梁,唐代一共290年。
唐灭至宋初,就是著名的“五代十国”,中国又一次的盗墓高峰。
就是有两个出名盗墓牛人,一个叫黄巢,一个叫温韬
唐末期天下大乱,山东有个卖盐的叫黄巢,带人起义,这人很利害,攻下过长安和洛阳,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大齐,享国三年。三年的当政时间,他少量铸造过一种钱币“大齐通宝”,流传至今,中国可能不超过十枚,十分珍贵。
他出名还因为一件事,盗墓。这人是个老粗,盗墓一点也不专业。就是一招,抡着锄头刨。他先是挖开了别人挖过的秦王陵和刘彻的茂陵。当他自己想挖个大墓时,没文化的特点就暴露出来了。他看上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于是指挥四十万部队拿着锄头冲着乾陵就来了。
我们先不说乾陵的防盗技术,古代陵墓下葬之后,墓道口就被封死了,很多帝王陵下葬完成,参与下葬的劳工全部杀死。甚至是修陵的工人也要杀死,秦王陵就因史书记载杀死有数十万劳工闻名。
墓道口位置十分隐蔽,很难找到。发现最大玉衣的江苏狮子山汉代楚王陵,是一位国内顶尖的考古专家找了二十年才找到墓道口的。当年开定陵时,中国最优秀的几十位考古专家,也找了一年才找到金刚墙的位置。
黄巢的四十万把锄头挖了很多天,但因为指挥官的无能,集体跑偏,在乾陵留下一个四十米深的“黄巢沟”,现在还能看到这条沟,黄巢已“史上最蠢盗墓人”,成名中国盗墓史,反而也证明了中国皇陵的先进设计。
另一个叫温韬的,他的出名是因为他极有可能毁了一件无价之宝“兰亭序”真迹。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作者本人也是中国书法最有成就的“书圣”王羲之。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就是他的真迹“快雪时晴贴”,那只是他闲着没事儿,信手捻来的一个即兴之作。现在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收藏有“唐人五大摹本”,空白处被历代皇帝用印章快砸满了,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铅字打印的兰亭序,每个上过学的中国人都学过这篇文章。
真迹兰亭序作于公元325年,成品之后就一直被历代帝王当做珍宝放于案头,百年之后再传于后世。直至唐初到达太宗李世民手中,太宗也太喜欢这个东西了,加上他看太子李治也没什么品味。于是他起了一个私心,让这个理应流传的宝物与自己一起合葬在昭陵!这件事有正史记载。
温韬是个见财起义的小人,当时天下乱,他就乱世掘墓,发家致富,史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资治通鉴也说,“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太宗一生伟大,修的陵墓更是极其奢华。就连墓外的浮雕都十分精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两个浮雕石马,分别叫“飒露紫”和“拳毛騧”, 就是盗于昭陵,它们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四个浮雕,一起被称为“昭陵六骏”。
温韬只喜欢金银珠宝与丝织绸缎,书画一般情况下都是经过装裱的,粘上绸缎再贴上宣纸。像兰亭序这样的名作一定裱有最好的绸缎。可温韬是个老粗,可能都不太识字,于是大量的名画名贴就把他从绸缎上撕下来,兰亭序如是在昭陵,一定是这样的命运。
考古专家和学者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武则天也是个文雅之人,可能建议高宗李治把东西从昭陵取出,最后葬在乾陵。但我更相信兰亭序在昭陵,李治那个没出息的孩子最怕他老爹太宗,他一定不敢。况且太宗之后,再没有任何史料对兰亭序有过记载。虽然我同意东西在昭陵一说,但我也对专家们的美好设想,充满期待。
温韬盗了大量唐王陵,又因此事,在盗墓史中被称为“史上最大危害盗墓者”。
唐代的故事我们先说这么多,我们下午要说的是铜器,所以跳过混乱的五代十国,我们讲一下宋代,因为铜器在宋代有过最后的一次大繁荣。
青铜时代的没落
宋代的青铜器有过一次繁荣,还是因为我们那位最有品味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历史上开国皇帝一般是不太注重文化发展的,因为他们看到灭掉的前朝帝王都是满屋的金银珠宝,知道一玩物就丧志。我们说过的虞美人作者后唐皇帝李煜,据说就曾做过一个金质大莲花,花的中间是个莲藕,有脸盘那么大,是个舞台。我估计那个台子可能是铜的,那个莲藕倒可能是金的。就在这么大个地方上,他让美女们上去跳舞。你脚大了肯定是要掉下来的,但有一个美女跳得很好,因为她的脚用布缠过,十分小巧。这东西后来被宋太祖搬走了,也让那个美女来表演了一下,效果不错,但是他感觉那个东西太浪费了,让人拿去化掉,美女改在地上跳,小脚他也感觉是很好看,于是全国的美女不美女的一律开始缠小脚,是好是“三寸金莲”,一直缠了一千年。这三寸可是要竖着量的啊,但是现在的姑娘们全部横着量都能超过三寸。
52书库推荐浏览: 二两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