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才刚刚开始!
这些文字都没有标点,差不多三十个字之后只有一个句号,吕方拿了一个铅笔在差不多位置点上一个点,先把这些字按意思分开,纸的顺序也乱了,编好顺序,排好先后,把这些字全部抄下来。抄好后,吕方大致看懂了是什么意思,于是带着纸去找发伯。
看到发伯,吕方开始告诉发伯这是面写的是什么:“
发伯,这些字是咱祖宗记下的一些东西,也不是日记,因为没有按时间去写,好像和遗嘱差不多。但是说了咱们家是从哪来的,有些什么事情。你看啊,上面写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咱这位祖宗生于明万历元年,老人告诉他,他们那时是在洪武二年从冀州中部迁到这里,但是老人们有遗训,就是说我们家族“男勿识字,更忌习武”,所以在他之前没有人是识字的。到他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让他读书,但不许习武,他十六岁时开始参加乡试,二十年都没考中,他十九岁成婚,生有两子。但是两个儿子大了之后,不务正业,一直想分家产,家中有历代传下来的有一个漆盒和四筒竹简,简中的文字他也看不懂,但是漆盒中的那把剑老人们说是个宝物,两个儿子一直想偷出去卖掉,于是老祖宗把东西放在远亲家中,让他们在自己死后一起下葬。”吕方说完
“你再说清楚一点。”发伯有些没听懂
“这样的啊,第一个,咱们不是本地人,咱们是洪武二年从河北过来的,洪武是朱元璋的号,洪武二年就是1369年,也就是说咱们在这里生活了640年。第二点,老祖宗是生于万历元年,死时是天启五年,也就是1572年到1625,一共是53年。第三点,咱家先人不让他们读书,更不让他们习武,咱这位祖宗后来去读书了,但是考了二十年都没考上!”吕方又说了一遍
“为啥二十年都考不上呢,那时候考状元那么难吗?”发伯问
“这样的发伯,古代就是考状元,就是那个科举,这个东西是这样考的:先往你家上边查三代,有犯人不能考,是倡优不能考,刚死了家里人也不能考,没什么问题就先参加童子试。童子试分三类: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关过了就是“生员”,就是我们老说有“秀才”,秀才才能考正试。正试也会三类: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第一名叫“举人”,也就是我们说的“解元”,会试第一名叫“贡生”,也就是“会元”,最后就是“殿试”,要皇上来考,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一共取十名,前三名叫“一甲”,后面的是“二甲”。如果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不是我们打麻将的那个“大三元”。 连中三元的人中国历史上不超过五个人,而且考的东西都是四书五经,诗词八股,还有很多七七八八的东西,长得不好的还不行,反正规矩很多,考不上也正常,有很多人几十岁中了个秀才或是举人能高兴发疯的,就算是中了,在咱老祖宗的明代,当官也是日子不好过!”吕方解释
“哦,这样的话是挺不好考的!不是还有四个竹筒子吗,那里面是什么?”发伯又问
“那里是竹简,但是年代很早了,上面是篆书,我看不懂,但是我拍下来了,东西我又放到一个密封的铁桶里去了,我去上班时再找懂的朋友们看看,过两天我走的时候,就把东西给你,你再收起来,等再下葬时就放回去。对了发伯,还有五个铜钱,咱们一人一个,还有一个给老祖宗留下,这东西全放地下就糟践了,我们留着才有用。”吕方说
“这是祖宗的东西,不合适吧?”发伯说
“这东西在他那个年代不算是什么,也没有价值,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就是放回去了,再过几百年就沤没了,老祖宗明大义,他会明白的。发伯你收好,哪天有点急事儿,它能挡一下子的。”吕方说
“行,那我收着。”发伯把东西收了起来
吕方从发伯家出来后就回家了,回去后,从床底下把漆盒拿出来,再把它打开。这一次不会那么激动了,吕方取出那把剑,两手端着,仔细的看:
这把剑是典型的一把秦剑,不等厚,也不等宽,剑身有一层绿锈,但绿锈很薄,剑身没有什么伤残。剑身长约80公分,剑柄长约十八公分,剑的后格是圆形,上面铸有两个篆书铭文,剑的前格镶有玉套,但没有剑鞘,手柄部分的握木已经没有,也不知道这剑本来的面目是什么,但好在剑的主体部分十分完好。
吕方放下剑,又去看那个漆盒,盒子里铺垫在剑下的丝物已经腐朽,吕方抱着盒子到院子里,准备把这些东西清理出来。上层的丝物很快清开,下面居然有一层木炭粉,轻轻纺的刷开炭粉,马上吕方发现有两块叠起来的织物放在最底下,一黄一紫!吕方把这两片织物小心的展开,是两片一尺见方的帛书,同样是篆文,其中黄色帛书上还有一个硕大的印章,方形,边长超过十公分,上面有八个文字,也是篆文!
吕方有点头大,这么多的篆书和一个秦代铜剑在明代的墓葬中出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老祖宗哪来的这些东西?这上面的文字又写的是什么呢?吕方看不懂篆文,所以还是先拍照。拍完后把剑涂上一层油膜包好放回盒子里。两张帛书也包好,再用同样的方法封到一个铁桶奶粉盒子里,一样的抽好真空再焊死。
52书库推荐浏览: 二两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