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知道警方不会破案的,因为他们的方向错了。
青黑色的石碑上,郭慨的名字被描成金色。
他左面埋的人七十五岁,右面埋的人八十三岁,他三十岁。
与我同岁,柳絮想。
她在这块碑前站不住脚,只能扶着碑慢慢蹲下来。她的整个人在郭慨的墓前缩成最小最小的一团,发着抖,眼泪鼻涕早已经糊花了脸。呜鸣声从她咽喉深处传上来,却连一声对不起都说不出。
她也不能说。一声对不起,在这里轻得立刻会被风吹走。
每个星期,她和郭慨喝喝下午茶,相伴在旧时马路上走走停停,简直风花雪月,做着一个轻松的旁观者。但直到此刻,她摸着冰冷的墓碑,才意识到,她交给郭慨去做的,是一件何等危险的事情。这本是她自己的事。郭慨想为她挡风遮雨,她明白的,装糊涂。人呵,多么自私。她听说了,郭慨是睁着眼睛死的。他死之前在想什么,她想知道,又不敢去想。
太阳落下去,夜晚漫上来,手机响了几次。
柳絮在一片阴影里站起来,走出去。
她知道,这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郭慨那样挡在她身前了。
她知道,郭慨会说,当然有的,你的爸爸,你的妈妈,他们会。
但是现在,让我自己来吧,郭慨。
要么,像你一样,我也被那两个人埋下去。
要么。
如果,有那一天。
我做到了。
我会来你的墓前。
放一枝红玫瑰,好么?
第二部
一、希望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酷暑。
这个时候,文秀娟还活着,十岁。她的姐姐文秀琳也还活着,十一岁。
十年后她将遭遇的,对现在的文秀娟来说,是未知的,充满莫测变化的未来,一切还有可能。那是迷雾中的航道,充斥于天地间的纯白雾气中,总有一条属于她的航路,通向她的未来。不论这航路回过头看有多么蜿蜒,于此时此地,那就是笔直的,向前,向前。只等命运的汽笛一响,雾气就要散去,她已预见到,必然如此。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午后一时过半。
在文秀娟的一生中,从未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收音机正播着王洁实和谢丽斯的二重唱《外婆的游湖湾》,因为总是会有嘶嘶的噪音,所以收音机放在了五斗橱上面,离床上的母亲包惜娣不远不近,听起来正好。
五斗橱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纸,许多是从《大众电影》上撕下来的,厚实又漂亮,这样就看不出橱本身的破败。
墙上也糊满了报纸,遮住那些墙皮掉落的地方。文红军过一段时间就会从废品收购站拿一沓报纸回来重裱,尽量让屋子看起来新一些。她们姐妹也可以从上面认字,一举两得。
吊扇不紧不慢地转,在黏稠的空气里搅出些微风,拂在包惜娣的身上。包惜娣的床放在屋里最好的位置,靠南临窗,能透气,原本隔壁邻居没加出二层的时候,冬天甚至还能照进一个小时的太阳。文秀娟搬了张小板凳在妈妈的床前,这样也能吹到吊扇的风。她自己的床在对角的上铺,中铺是姐姐的,下铺是爸爸的。家里的这间屋子在老街算得大了,放了两张床两个橱柜一个当茶几的大樟木箱,还能转得开人。
文秀娟之前坐在小板凳上吹了很久的电扇,现在她站到了床前,离床沿半步的距离,瞧着妈妈。
包惜娣眼睛似睁非睁,也不知是否看见了小女儿。文秀娟觉得妈妈在看着自己,妈妈总是这样半睁着眼,这让她不管站在什么角度,都觉得被注视着。就像庙里的大佛像。为什么姐姐还没来,文秀娟想。
我们说好的,一起杀了妈妈。你不来,我一个人不敢动手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台连播了两首王洁实和谢丽斯的歌。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
鲜得使人不忍离去,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文秀娟在心里合唱着。她望着妈妈,妈妈也似乎回望着她。
姐姐跑了,她不敢来了。文秀娟想。
懦弱的人!
那我呢?
她杵在那儿,像根钉子。慢慢地,她听不见歌声了,脸皮开始发涨,心嗵嗵嗵地撞在胸口,血沸起来,汗打湿头发,在额上四处流淌,扎得眼睛酸酸麻麻。
对不起,妈妈。
但是,我们只能这样。
“妈妈。”她说。
她完全听不见自己的声音,那两个字只是在嗓子眼里冒了个泡,压根就吐不出口。
“妈妈。”她又叫了一声,听见了,像嗡嗡嗡的蚊子叫。
“妈妈。”她憋得脖子上浮起青筋,这两个字炮弹一样发射出来,在房间里打了个雷。这一声雷,震得她全身都松开了,像是梦魇的人终于醒来,能动弹了。
文秀娟的小手抓着汗衫的下摆,撩起来把整张脸蒙在里面。汗沁进去,从白棉布另一面慢慢浮起脸的轮廓。嘴唇的位置微微蠕动,那是她在无声地默念。许久,文秀娟深深吸了口气,白布微微凹陷,然后,她一点一点把衣服放下,露出自己湿漉漉的脸来。宛如幕布拉开。
妈妈,再见了。她在心里默念,随即发现竟念出了声来。妈妈望着她,没有回应。
52书库推荐浏览: 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