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关于校外“禁租令”的是是非非的讨论余温未尽,大学生同居现象却越来越普遍了。这一次虎头蛇尾的整治运动唯一的后果就是同居的男男女女不再象以前那般遮遮掩掩了。一对对小情侣出双入对,公然提前过起了家庭生活。
云江村是与云海大学靠得最近的一个村子。其实大部分云海大学的地盘原来都是属于云江村的。直至现在云江村与云海大学的边界还是犬牙差互,很多地方的归属理不清楚。譬如连接学校教学区与学生宿舍区的那条原本破落而今异常繁华的商业街就仍是属于云江村的。学校几次计划征用这块土地,想把两个校区连成一片,以方便管理,都因为拆迁安置费谈不妥而没能实现。
对于云江村的村民而言,拥有这块土地就意味着一生一世不愁吃喝,随便在家门口开个小店铺就能够财源滚滚。要是自己懒得管理,就出租给别人,坐着收租金日子过得照样滋润舒坦。要是地给征用了,不论给的安置费有多高,总有用完的一天,管不了一辈子的饭。所以,他们说什么也不同意搬迁。于是就这么一拖再拖,没了个下文。
不临街的村民就把房子出租给学生住,由于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云江村的房租费贵得惊人,差不多赶上市区的水平了。不少村民为了能有更多的房子出租,都在院子里建房,充分利用每一分空间。村子里随处可见一间间又窄又矮未曾粉刷的简易房,一个个或一对对男女在其间怡然自得地生活。
我骑着车子在云江村的小道上穿梭。村里的道路原本就小,如今更是被两旁林立的简易房逼仄得令人憋气,仅容两辆自行车勉强通行。
我按照老人提供的地址,七弯八拐,终于找到了目的地。那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一围青砖院墙,墙上长满的青苔诉说着它悠久的年岁。里面只有一栋灰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显得颇为精致,尤其在一群简易房的衬托下,更显得鹤立鸡群。墙头探出几茎葱翠青竹,欲说还羞。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有点喜欢上这里了。这个地方不错,够雅致。
我来到院门前,轻轻拍了拍,问道:“里面有人吗?”
这是个颇有些年月的木门,上面雕着些简单的花卉,不过红漆已有不少剥落了,有点象老妪冬天皲裂的皮肤。
院子里没有人答应。我耐着性子又等了两分钟,还是没有声响。
我想也许是老人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没听见我的喊声。于是我走近前去想从门缝中看看里面有没有人。
正当我把眼睛凑到门缝的时候,门忽然“吱呀”一声开了,入目的情景令我倒吸一口凉气,猛地后退了一大步。
第二章 搬家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老年妇女的苍白的面孔。相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老人的皮肤算是保养得很好了,只是显得过分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大病初愈的样子。再加上我凑得太近,在没有心理准备的乍见之下,不由唬得寒毛倒竖。
我定了定神,说明了来意。
老人把我上下打量了一下,便把门整个打开了,移开身子,让我进去。
等我跨入院子后,老人把头探出门外张望了会,才小心翼翼的把院门掩上,并且上了保险。我在心里暗笑老人的过分小心,又不是兵荒马乱的时代,大白天的有必要这么疑神疑鬼吗?毕竟是没见过市面的村妪。
外面看不出来,到里面才发现这个小小的院落错落有致,挺有层次感的。进门右侧是一个小小的池塘,一泓春水清澈见底,隐约可见几尾鲤鱼于其间怡然自得地游弋。池边修竹数茎,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竹下植有几丛幽兰。左侧是一个微型花圃,一圈菊花簇拥着一株虬枝微曲的老梅,虽非开花季节,秋尽冬至时菊梅争艳的情景却可以想见。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从池塘与花圃间呈“S”斜穿而过,直通到小楼的台阶下。
惊讶于院子的布置的精巧与雅致,我不由羡慕地说道:“阿婆,这里的环境真不错,是您自己设计的吗?”
老人眉宇间颇有得色,嘴里却谦虚道:“哪里哪里,谈不上设计,这是以前我和老头子两个人闲得无聊,随便摆弄的,让你见笑了。”
我听得老人谈吐不俗,不象普通的农妇,越发惊奇了。也许以前是个官家小姐或者是个资本家的女儿吧,也不知怎么流落到这里了。反正我很难把她跟以前见过的本地其他村妇联系起来。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惦记着学校论坛里发帖的那个“裙裾飞扬”,于是便装作不经意地问:“这里就您一个人住吗?”
老人怔了一怔,回答道:“是啊,就我一个人住,有什么问题吗?”
我颇有些尴尬,掩饰道:“没什么问题,我只是觉得这么多房子您一个人住太冷清了。您的孩子没有跟您一起住吗?”我虽然很好奇她丈夫为什么没有出现,但是我知道不该问这样的问题,万一要是对方已经不在了,那么我的问题就会显得尴尬而且很不礼貌了。
老人却没有在意,直接把我的疑惑回答了:“老头子这些天生病住院了,我和儿女早就分家了,他们都不住在这里。”
我明白老人为何脸色这么苍白了,估计是因为丈夫生病操心得心力憔悴了。我知道自己问了不该问的话,有些内疚,便安慰她道:“您不用太担心,现在医院的条件都挺好的,肯定会没事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冷清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