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局的话颇有启发,甚至带着某种预示。武局继续解释:“大鹏湾每个海域的海水成分,也都不一样。即使是相隔几公里的大梅沙和小梅沙,海水中的微生物成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只要把两个地方的海水取样和胡国豪体内的检样进行比对,哪个域区有那几种特别的藻类,就能知道他是在哪里淹死的!”
大家顿时有种峰回路转,绝路逢生的感觉。
“而且,海藻的大量出现,通常是赤潮的标志……”武局停顿了一下说。
“赤潮?”
“对,就是那‘红色幽灵’!”
伍局是汕头人,家里祖辈都是渔民。关于赤潮,武局对此有深刻记忆。大前年的10月,他探亲回汕头老家,拓林湾一带大片海区暴发赤潮。海面被染成红棕色,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湾内的网箱养殖鱼大批死亡,渔民们受到很大打击。后来亏得政府救助,才重新恢复生产。渔民对赤潮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你们明天同区环保局联系一下,了解在6月24日前后,大梅沙和小梅沙海域有没有出现过赤潮?”武局指示。“这件事郑勇和小贾去落实。”崔队安排。
“另外,把法医从胡国豪体内提取的检样镜片,立刻送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检测。”伍局交代。“姚莉和小川辛苦点,明天一早就去广州。”崔队吩咐。
“是。”两人脸色凝重。
4.5
更新时间2008-12-13 18:35:05 字数:2197
警车开到林荫道尽头,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大门豁然出现。进大门,沿左边缓坡上去,在一座苗圃后,有一幢暖灰色五层水泥建筑,楼前立着十株高大的椰树。这幢建筑从外面看并不起眼的,但却是庙小神通大。这里就是国家海洋局权威的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楼里不仅拥有各类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还有国内一流的海洋监测分析专家。小川驾着蓝白色警车在楼前停下,和姚莉跳下车门。两人大步朝楼里走去。
“我们是深圳Y区公安分局的,”小川递过介绍信,说明来意,“因为有个案子涉及海洋藻类,我们特地来这里请求专家帮助。”
“哦,请等等。”一个女士让两人在会议室里等候,然后到另一个房间通报。
一会儿,中心杨主任随女士走进来,看上去四十出头,相当年轻。他很爽快地说:“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请讲吧。”小川警官把案情和尸检发现的藻类疑难,作了简要说明。
“法医推测,这些藻类可能与赤潮有关。我们在这方面缺乏专业知识,所以专程来请教。”小川警官实话实说。
听到赤潮,对方脸上露出饶有兴味的笑容。杨主任长期研究南海海洋生物和环境检测,是国内著名的赤潮专家。他以一种内行惯有的随意介绍说:
“所谓赤潮,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因为海洋浮游微藻过度繁殖造成的污染,被污染的海水往往变成红色或橙红色,所以称为赤潮,又叫红潮。其实,早在《圣经》里就有关于赤潮的记载,所谓‘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又腥臭了’。我国古代的文献里,也有关于赤潮的记载。只不过赤潮的危害性,近十年来才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接下来,杨主任介绍了南海海域出现过的几次严重的赤潮污染。
“主任,最近这段时间深圳海域出现过赤潮没有?”小川问到关键问题。
“有过。”杨主任答道,“大约一周前,大鹏湾海面上曾发现有赤潮出现,最早是从南面几里外的黑岩角飘来的,我们接到报告后,马上派出专人赶到南澳,取水样化验赤潮的种类。根据鉴定,这次赤潮的微藻成分有好几种,同属于甲藻门。”
小川和姚莉交换眼神。
据杨主任说,这股赤潮开始出现的时间,是6月19日,地点在南澳镇以南的黑岩角海域。两天后赤潮逐渐北移到南澳镇水头沙村附近海面,22日至24日三天最严重。到25日下午,赤潮逐渐消退,到大前天也就是27日完全消失,海水表观恢复正常。
“这股赤潮再向北飘到小梅沙海面了吗?”姚莉期待地问。“应该没有。根据观测记录,从19日到27日,小梅沙一带海水没有受到污染,水质很好,泳场一直正常开放。大梅沙海面也是这样。”“可以肯定吗?”姚莉又问了一次。“可以。”杨主任说。
“谢谢主任提供的重要情况。”小川和姚莉道谢。
“很希望对你们破案有帮助。你们的检样带来了吗?”杨主任问。“带来了。”小川很兴奋。“请老萧给他们检测一下。”主任叮嘱女士。
女士带着两人下到三楼,这一层里分布着实验室和样检室。老萧是位五十多岁、头发斑白的老专家,秦女士叫他萧工,人很厚道。
小川打开随身带来的一个金属小盒,从里面取出一块镜检制片,小心地递给老专家。萧工用拇指和食指掐住玻片,拿到眼前看了看,然后坐下,放入一台浅灰色显微镜的物镜下面。他选择了三个物镜中的一个,旋转对准了玻片中央的一个小圆区。
两位警官乖乖地立在他身后。只见萧工俯下头,眼睛贴近观察筒的目镜,左手轻轻地旋动调焦旋钮。小川和姚莉屏气息声。大约十分钟左右,老专家转过头,招呼小川:“你来看看。”小川俯过头看,出现在眼底的是一幅漂亮的微藻图!在淡褐色的圆形底景上,密布着许许多多半透明的单细胞。大小同在一个数量级,形状各异,但有三种形状的数量最多。每个细胞的结构纹路看得非常清楚。
52书库推荐浏览: 松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