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五年,《田纳西州医学会学报》记载了一篇文章,描述到当地那士维尔大学数学教授汉米尔顿,因为‘局部自燃’受伤的情形。那是冬天的一个夜晚,天气气温很低,汉米尔顿教授回家后,一个人坐在客厅向着火炉取暖。”
“突然间,他觉得左腿灼热疼痛,有如被黄蜂叮了一口。他朝下一看,腿上竟有一团几吋高的火焰,直径如一个银币大小,顶部则呈扁平形状。他立即用手拍打,但无法把火焰拍熄。所幸教授保持冷静,想起若火焰没有氧气助燃就会自动熄灭,于是,他两手拱成杯状盖在燃烧处,火才终于熄灭。”
“但是,他的伤处产生剧痛。脱下长裤检查,教授发现在左腿处有一道青黑色伤口。正对伤口的外裤已被烧穿,但其他位置却完好无损。尽管这道伤口与一般的烧烫伤有所不同,但诊治教授的医师仍然按照一般程序处理。伤口很深,过了一个多月才愈合。”
“这是最早一桩人体自燃生还者的经典案例。一般认为,当时教授若未能及时将火焰扑灭,他就会立刻像其他死者的情况那样凄惨。”
“然而,我的看法完全不同——说穿了,那只不过是一种错觉。意外地看到他人或自己的身体突然起火燃烧,就会误以为火势必将在一瞬间吞噬全身。这是人类对于火焰的原始恐惧。事实上,火焰在燃料供给稳定的状况下,都像是蜡烛一样缓缓燃烧,不可能突然爆燃。”
“……蜡烛?”
“是的,就是蜡烛。我记得日本作家小酒井不木,有一篇短篇作品《尸体蜡烛》,描述将人肉脂肪溶入蜡中,制成蜡烛的情节。事实上,这样的情节虽然匪夷所思,却是有科学根据的——这称为‘灯心效应’!
“根据诸多人体自燃殆尽的现场目击者所言,现场有几项特征非常值得注意。
“第一,这些案例都发生于室内,且受害者必死无疑。死者总是已独处了很长时间,发现者即使在附近,也从未听到任何惨叫或呼救的声音。
“第二,尸体被焚烧的程度一般要比正常火灾严重,但是身体的焚烧程度并非均匀全面的。四肢通常未烧毁,而躯干被烧的程度最严重,在许多案例中,躯干完全被烧毁,骨头被烧成了灰烬。
“第三,尸体、骨灰下面的地板往往覆盖着一层气味难闻、黏稠厚重的黄色油状液体。这其实是人体脂肪的残渣。
“第四,火势仅限于人体和附近,而没有蔓延开去,周围的家具受损不大。
“第五,在死者的周围总可以找到火源,例如蜡烛、油灯、炉火、香烟。
“吕警官。以上这五大特征,在告诉我们,人体自燃的发生绝非超自然力,而是符合‘灯心效应’条件的偶然事件。
“所谓灯心效应,是指人体在特定状况下,如同蜡烛一样持续燃烧。酒醉或昏睡中的人,衣物被火焰点燃,接触衣物的皮肤因而烧灼肉绽。接着,皮下脂肪由于高温而溶化、流出伤口,并开始浸润衣服。
“衣服被液化脂肪浸湿后成了蜡烛灯心,而体内的脂肪就像是蜡,源源不断地提供燃烧的燃料,于是人体就像蜡烛一样慢慢地燃烧,直到所有的脂肪组织都被烧完。当事人意识昏迷,并未感到痛觉,就此醒不过来。而且,人类的骨髓和脂肪同样可燃,这就是为什么人体自燃可以连骨头都烧成灰烬,比火化更彻底。
“人体像蜡烛一样地燃烧,但这是形态内外相反的蜡烛——烛心在外,包裹着蜡油。
“根据这个理论,人体的躯干及大腿,必定燃烧得最完全,因为积存的脂肪最多。至于没有衣服覆盖的身体部分则不会被烧毁,因为融化的脂肪需要有衣服做灯心,才能充分地燃烧。
“另外,脂肪燃烧时会产生浓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死者房间的天花板和墙壁会被熏黑。有些融化的脂肪会流出体内,流到地板上,由于没有衣服做为灯心,部分脂肪并未燃烧而残留下来,所以在死者身下的地板,总能发现黄色的黏稠物质。”
李英齐说着,眼中迸发出锐利的光芒,他亟力传达的意念,穿透了吕益强的脑髓。会客室里出现一阵漫长的沉默,空气几欲凝结。吕益强望着天花板沉思良久,才终于开口响应。
“李先生,你说的都是真的?按照你的解释,人体自燃根本就毫无神秘之处。”
“确实没有。”李英齐继续说明:“一九九八年四月,加州犯罪学研究所的约翰·德·哈安博士做了一个实验,首次检证灯心效应。他到屠宰场买来一头死猪——猪的脂肪含量与人体近似——并在猪体上裹了毛毯,至于房内,一旁则摆了电视机。哈安在毯子上浇了一些汽油,然后点火。
“实验证明,猪油随着高温而渗入毛毯,形成灯心,火焰持续地燃烧了好几个钟头。大约五个小时后,猪骨被火烧裂,与脂肪成分相近的骨髓流出,火焰最后把骨头烧成碎炭。至于未裹毛毯的猪肢,则没有遭到波及。
“特别注意的是,灯心效应所产生的火焰并不猛烈,火势不会延烧到一旁的电视机;未燃的脂肪有如浓稠的黄油般遗留在地板上。烧尽的猪只,形态与人体自燃现场一模一样!
52书库推荐浏览: 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