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各种辅助设备,夜视仪,远视仪,小范围侦察仪,以及单兵通讯仪……种种辅助配件没有直接加成战甲的战斗力,却大大加强了使用者的生存能力,一甲多用,是这个时代异能战甲的功能体现。
当然,作为战争利器,在战斗力方面,异能战甲的表现更突出。
在异能战甲问世之初,界内便有定论,轻便的异能战甲对使用者身体的提升极限是五倍力量、速度。三到五倍,是最合理的中间值。
不是不能提升的更多,而是人的反应神经达不到更高的要求。即便有这样的怪胎,超五倍提升的异能战甲,耗能更多,部件磨损更快。除非用更高一级的供能核心,更先进的原材料,比如B级战甲用*级核供能装置,用*级战甲的制作材料。
如此以来,提供超出五倍以上加成的异能战甲,它的制作成本太高。零敲碎打地算下来,一件这样的B级战甲甚至比*级战甲的成本还高出一截。
在速度、力量加成三至五倍的业内潜规则不变的情况下,增强异能战甲的作战能力,只能从武器入手。最初的异能战甲是没有武器挂装的,使用者多精通空手作战技巧。
这个时代的异能战甲,尽管体形轻薄,挂装的武器,冷兵器,热兵器,一样不少。就像李洋身上的这件‘斗士’三型B级异能战甲,它同时装备有冷热兵器。
冷兵器是一对锯刀,分长短两把。它们的外形与旧时代的军刀很像,都是直刀,只在刀头上略有弯曲。双开刃,正面刀刃除去刀尖一小段是锋利的刃,其它部位均为锯齿的波浪形,像鲨鱼的牙。
刀背面是平滑的刃,刀面上有双开的血槽,刀柄刀颚的设计保持简约风格,非常朴实。短刀刀刃三十公分,长刀刀刃八十公分,刀柄的设计长刀是短刀的一倍,双手握着也很舒服。
热兵器自带两件,一把手枪,挂在左大腿上,一把重机枪组装在右臂上。
手枪作为近身武器,这把很变态。有效射程一百二十米,比一般手枪强那么一点,最夸和的是它的口径,20毫米,这可不是手枪该有的啊。
架在装甲车和吉普车上的机炮,也才20毫米口径,这把手枪的威力可想而知。口径大,意味着威力大,装弹量十二发,枪长二十二厘米,弹夹采用双排弹仓设计,使得这把‘手炮’外表不那么臃肿。
重机枪本不应该装配到异能战甲上,但是,为了达到火力需求,不得不配。
一般的重机枪,体积大,重量沉,再加上子弹箱,拿着非常不方便。轻质的异能战甲配上大块头重机枪,怎么看怎么别扭。为了找到适合异能战甲的重机枪,精巧的折叠式枪械出现了。
重枪机挂装在右臂,在不用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出手臂上多出来的一些金属挂件,跟重机枪有任何关系。弹仓载弹量三百发,挂在右肩靠后的位置,附带自动装填,枪身被分成三块部件,一部分与弹仓在一块,一部分在右前胸,最大的一块在右臂上。
这三部分不用时分开,由于设计精巧,材料特殊,不会影响到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身体平衡。使用时只需意念一动,枪的三部分会在两秒内组合完毕。
这把重机枪口径还不如手枪,只有12.5毫米,不过配的是穿甲弹。它能在半分钟内把三百发子弹全打出去,也可像步枪一般点射,射速可调节,有五档。在战甲附带功能的协调下,它甚至可以作为狙击枪使用。
重机枪施行远程火力压制,手枪近程防身,解决百米之内的任何目标。
在亚音速的奔跑中,李洋左手取出位于左大腿外侧的手枪,在与两枚导弹交错的几十米距离内,开枪,命中。导弹炸开时,他已在两百米开外,与机甲接触上。
‘荒狼’只有这一次远程攻击的机会,一对导弹没打中,李洋已近在眼前。‘凌武’左手举起挂在背上的大盾,右手抽出斜插在背后的大剑,摆出防御反击的架式,动作标准如教科书一般,基本功底很是扎实。
盾是十米高六米宽的塔盾,被机甲手臂上的巨力轻松拿起;剑是七米长的宽刃斩马剑,剑头平滑,刃部宽大,利于劈斩。在核动能的强力推动下,机甲把盾支在身前,如一堵墙防死李洋前冲的方位,大剑高举过头,直直地朝李洋劈来。
机甲的动作简单却有效,李洋冲到近前,见盾挡在进路上,只得转向,斩马剑倒不用担心,亚音速的身法躲过去不难。
一身黑色战甲,晃出一片残影,李洋让开巨盾,朝机甲左侧迂回。如此以来,即让开了盾,又避开了剑,等绕到机甲身后,机甲只能被动挨打。
他本想仗着速度快,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不想他刚绕到背后,机甲猛地往前一冲,瞬间拉开双方的距离,手中剑由竖劈变成斜斩,剑刃的轨迹从左往右走,在机甲前跃、转身的时候,顺带着向李洋劈来。
这一剑,砍的曲折,剑刃几个变向,李洋从左边绕了半圈,斩马剑从右边绕了半圈,到最后两者还是要对上。
眼看门板似的斩马剑劈下,李洋不退反进,朝机甲脚下冲去。机甲灵活的动作,以及驾驶员熟练的剑道造诣,让他很吃了一惊。以战甲的小巧和速度,竟然没能在第一次交锋中占得上风,这个结果让他很意外。
机甲十五米高,手中的武器笨重、巨大。李洋相信,只要近身绕斗,他会占上风。李洋前冲,与机甲拉近距离,驾驶机甲的‘荒狼’身经百战,自然清楚他的目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一指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