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老宅诱发连环凶案:密室_陈建波【完结】(33)

阅读记录

范黎摇摇手,说:“你离开李宅后,捧着那东西直向北去,出了石头巷才停下来,上了辆摩托车往郊外开。你的行止,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宋五惊骇地望住他,失声道:“你,你派人跟踪我?”

范黎嘿嘿一笑,说:“你这样的人,怎能让我信任?幸亏是有人盯梢,不然的话,就被你蒙混过去了。交出那件东西吧,我可以饶你这一次,给一笔钱让你养家度日。不然的话,你就在这座宅子里做古董吧。”

宋五吓了一跳,说:“冤枉死我了。我确实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呀。”

范黎掐灭了烟头,说:“你考虑一下,不为你自己也为你的家人想想。你的老婆早年就跟人走了。但是,还有一个母亲,更绝妙的是,你还有个爱如掌上明珠的女儿。她们看情形日子也到头了吗?陪着你一起殉葬?”

这句轻飘飘的话,犹如重锤夯击,宋五的额头冷汗淋漓。他合上眼,咬着唇角思忖了半天,竭力压抑着怒火,颤抖着声音说:“好,算你狠!我带你去取它就是了。”

范黎哈哈一笑,说:“不劳大驾了。你说出地点来吧。”

宋五想了想,说:“厉家园子,我藏在一堆瓦砾当中了。上面有块红布做暗记。不过,这些天过去了,我怕那块布被人移动了。只有我亲自取,才辨别得出位置来。”

范黎思考一下,挥挥手示意替他松开绑绳,再令人将他的双手在后面拴牢,披上件外套做掩饰,准备带着他去探访厉家园子。一行人晃晃悠悠出了宅子,离开了大院,在光线黯淡的巷道里走,颇似旧年月里暗夜行进中的便衣队。他们的沉默给这个宁谧的巷道平添了不少异样的气氛,也给窗户开放在巷子里的住户们增加了不祥的预感,有意无意地聆听着杂乱而轻巧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在大街边,范黎吩咐两个人将宋五押在后座内,左右挟持,不令其有任何的动弹。他坐进副驾驶座,令余下一人开车。白色的凌志在静如止水般的陈年大街上疾驶,划出一条白而显眼的轨迹,往南郊而去。

厉家园子,是处不宜生人居住的地方。其由来要回溯到数百年前。那段时间里,金人、蒙古人、朱元璋三度破城,吴陵沦为废墟。这里,便是那时的旧城繁华处。明朝立国后,新迁来的居民为避晦气,将新城重点放在了城北。这一块虽然也在城墙的范围内,但仅仅是供农民借用垄土种菜罢了。十年前,曾有一次对该地带的挖掘研究,半尺泥土内,尽是些碎砖残瓦,炭灰朽木。除了大致能画出旧城的分布范围外,并无其他的发现,也就一并荒废了,无人问津。

第61节:第三章纷乱如麻

宋五所交待的藏匿物件的地方,就在这些瓦砾堆中的某处。说实话,倘若不是有所耳闻,范黎还真不相信他的话。这里藏件东西想让人难以寻觅,真是轻而易举了。下车之后,五个人站在杂草丛生的废墟上,借着淡淡的月光,用手电浮掠式照射,想先找到宋五所说的那块红布,结果一无所有。宋五得意地笑笑,说:“我看,是这些天刮风下雨吹走了它。要么,拾破烂的顺手牵羊也有可能。”

范黎抬抬下巴,示意他过去辨认。宋五领着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的草丛里走着,时而左顾右盼,时而蹲下来仔细研究瓦砾表面的特征,这样忙忙碌碌了半天,眼见月光偏落,已是下半夜了。

范黎有些不耐烦,问道:“你究竟记得不记得?”

宋五没有回答,凝神望着前面三米之外一处堆积,默想半天,突然冲过去,抬脚挑起一块破瓦来,露出半幅污浊不堪,怎么也难以让人认做红色的烂布来。宋五有些不好意思地抬头望着范黎,说:“过了几个雨天,烂泥泛上来染脏了,难怪找不到它!”

范黎望着他,问:“埋得有多深?”

宋五脸上浮起谄媚的笑容来,说:“不深,不深,也就两米上下。”

范黎冷笑。

那几个人恼火起来,将他往旁边一搡,说:“想消遣我们?两米还不深!埋你的骨灰盒子也不至于挖这么深啊!”

宋五点头哈腰,说:“没法子,不是要留它保命吗?埋浅了万一被拾荒的挖走,那就完啦!”

范黎挥挥手,示意他们不要纠缠,赶紧去挖东西。这些人戴上手套,在附近拣了些硬木棒之类的东西,开始搬拾砖瓦碎砾,一层层地朝下翻寻。范黎点起烟来,凝视着这高出地面两米多高的灰堆,心中盘算着这件东西会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值得这家伙拼了命的隐藏。

砖瓦土堆扒掉接近一米左右时,越来越潮湿,大约前几天的降雨蓄积的水分还没完全被地面泥土所吸收,触手仿佛泥汤。范黎心中一动,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身去寻宋五。却见他神不知鬼不觉已经悄然到了十余米之外。

“宋五!”范黎一声厉喝,想威慑他站住。哪知道本来蹑手蹑脚行走的宋五听了这声叫喊,犹如运动员接到了起跑的指令,尽管双手被缚在腰后,但丝毫不影响他逃逸的速度。但见此人一双瘦寥寥的腿陡地弹跳起来,嗖地跃上四尺来高的瓦砾堆顶,又一个猛跳,横飞出去五六米,到了田边小路上,加速没命地奔跑,眨眼之间就失去了踪影。

范黎带着一干人等气喘吁吁地狂追了几分钟,一无所获。他们在路边停下脚步来。那几个人抚胸喘息,埋怨说真是想不到这家伙哪来这样的快腿,简直能飞檐走壁了。范黎沉默了半晌,突然笑了起来,摇摇头说:“这家伙,还真的小看他了,真像只梅花鹿。”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