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卷之后。感觉整部作品除结尾部分略显笔力不足之外,基本上无可挑剔。以往,在读完一部小说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读过的同类题材小说。但读过《热夜之梦》后,德库拉伯爵和范海辛博士以及别的那些吸血鬼和吸血鬼猎手却被我抛诸脑后,相反,下列这些彼此之间风格迥异,同时也与《热夜之梦》完全两样的作品晃过了我的脑海:
1、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此》。《热夜之梦》的主角乔希与盖茨比十分神似,忧郁、冷峻、感情细腻、气质高贵,充满神秘感。可以说,小说仅凭人物本身的魅力就足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2、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险记》和本书都逼真地描绘出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考虑到马丁是当代作家,写的又是幻想小说,却故意选择以写实的方式临摹历史,写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此外,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获得道德新生的那一刻——费恩最后下决心宁愿自己下地狱也不出卖黑人吉姆,和乔希最后克服“猩红饥渴”绝不加害船长马什——给了我同样的震撼。
3、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在驾驭情节方面,《热夜之梦》中使用的手法和爱伦·坡惯用的方式比较接近,于平铺直叙之中暗设悬念,加剧读者的紧张廖感。我个人不太喜欢流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投机取巧、故布疑云、遮遮掩掩的情节推进模式,觉得乔治·马丁这种朴实的写法,最对得起读者,而且最见功力。
不过,《热夜之梦》给我即象最深的,还是作者笔下精雕细琢的两位人物:吸血鬼乔希和“菲佛之梦”号的船长马什;特别是乔希,这个喀尔巴阡山的吸血鬼,抱着浴“血”重生的最好理想,踏上了“新大陆”。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美国的亚当”的种种特点。他是道德理想主义者,一个无法摆脱良心重负的孤独者,他对美好的事物异常敏感,既足智多谋又天真坦诚,既勇敢坚强又谦逊谨慎。我想,任何题材的小说,只要能将一个如此复杂矛盾的角色塑造得令读者信服和感动,就一定能赢得喝彩。
人物塑造有一种理论,要求写出人特性格的发展变化。我个人对这种理论是不赞成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几十岁的成年人,今天咬铜嚼铁,明天对月垂泪,怎么可能。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这种人物,恐怕没几个读者会认为这才是有性格,表现出了自身的发展变化——把他当成精神病还差不多。为什么搬到书本上,人物就非得上演变脸的把戏呢?勉强追求人物性格的所谓发展变化,往往会给读者造成生硬、不自然之感。我觉得,还是应该把力气花在仔细揣摸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并且写出这些不同侧面上。
以本书的乔希为例,一出场时,他给读者的印象是冷酷优雅、充满力量。但随着情节发展,作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的另一面:不了解对手力量时的狂妄,幼稚的理想主义,被击败还的软弱和优柔。乔希的性格没有什么发展变化,上述所有特点早已潜藏在他的性格中,只不过平时表现出来的是这一面,偶尔会暴露出另一面而己。乔治·马丁的高明,就在于抓住了这个“偶尔”,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全面的、活生生的乔希。
塑造马什船长这个人物时,作家使用的也是这种手法。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个粗鲁、诚实的船老大,但后来,他越来越显示出自己顽强精明的一面,足以和乔希并立而不稍逊。
这就是交相辉映。类似这种双主人心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常常会犯一个毛病:平衡做得不好,主人公之一用笔太重,双主人公成了一主一副。不敢举经典作品为例,就说古龙的《绝代双骄》吧。从情节到书名,看得出古大侠想玩双线交错。可惜在人物刻画上,小鱼儿明显强于花无缺、比起这部《热夜之梦》,实在逊色了几分。
具体说来,马丁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乔希与马什两人中,乔希是强势,马什是弱势,处处受制于乔希。从一开始的握手较劲,到探察对方真实身份时使用的种种小诡计,马什可谓绞尽脑汁,却被乔希一眼看透,弄得狼狈不堪。直到乔希与丹蒙会面后,这种强弱之势才渐渐变化。乔希被丹蒙制服,垂头丧气,不敢言战;但马什却像只顽强的斗牛犬,咬定对手不撒手,不撞南墙不回头。到这时,马什成了强势,鼓舞着乔希奋战到底,直至胜利。
这种安排本身没什么神秘的,但手法之熟练,技巧之娴熟,让人不得不赞一句:这才是“专业作家”呢。
而国内许多当红奇幻作家呢?相比之下,真是业余啊。
难怪他们自称写手。
【-全书完-】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乔治·R·R·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