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接下来杀害‘亚兰’(=蓝迪)时,又蓄水了啊!”
“所以才奇怪啊!照理说,凶手不会在攻击‘亚兰’(=蓝迪)之前先蓄好水。既然上次已成功地用香槟酒瓶打死‘蓝迪’(=巴比),这次当然用同样的手段即可;事实上,‘亚兰’(=蓝迪)也的确被以酒瓶攻击。这么一提,你有听说‘亚兰’(=蓝迪)的死因为何吗?”
“他们说致命伤仍是头部的伤。不过,他好像有喝进一点水。”
“这样的话,可以推测出过程大概如下:首先凶手敲击沉睡的‘亚兰’(=蓝迪)头部,但不知是否没打到要害,‘亚兰’(=蓝迪)没死;接着凶手又连续攻击数次,渐渐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便和第一次犯案时一样,在浴缸中蓄水,将已无抵抗之力的‘亚兰’压进水中,藉此令他窒息。”
“可是,致命伤是……”
“对,‘亚兰’(=蓝迪)被压入水中,使尽最后的力气挣扎;见‘亚兰’(=蓝迪)拼命抵抗,凶手情急之下便再度攻击,结果成了致命伤。”
“过程我明白了,但那又怎么样?”
“听了我这番说明,你不觉得有任何奇怪之处吗?”
“没有啊!哪里奇怪?”
“假如案发经过真如我所说,那凶手怎么可能会因为‘亚兰’(=蓝迪)待在‘6’号‘自囚牢’里,就误以为他是‘哈尼’(=贾桂琳)?”
“贾桂琳”(=贾桂琳)将原本就大的眼睛睁得更大,嘴巴也张得大开。与其说是惊讶,倒像在温泉里泡得醺醺然;表情这么松弛的她,我还是头一次见识到。
“我们以为凶手错认被害人,有两个根据;一是我们误把‘亚兰’搬进‘哈尼’的“6”号屋,一是‘亚兰’当时全身裹着毛毯,凶手无法辨识他的脸孔。可是,要是犯案经过真如刚才所言,至少凶手在起先的一击之后,应该清楚地看见了‘亚兰’的脸啊!”
“可…可是,这么一来……难道……”
“凶手并非认错人,他确实知道自己攻击的是‘亚兰’,却杀害了他。这代表—”
“亚兰杀了‘亚兰’?”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做?”
“这么说来,难道……难道亚兰不是凶手?凶手不是他,另有其人?”
“只能这么想了。即使不知‘化装舞会’何时发生、情况复杂,会因为嫌麻烦就杀了自己的身体吗?换作一般人,还是会静待机会来临吧?更何况一一删减成员的正是凶手自己,应该知道只要持续犯案,回到自己身体的周期就会变短;但他却—一”
“那么,当时进入‘你’身体的究竟是谁?”
“无论是谁,可以确定在转移到‘我’身上之前,凶手是在‘哈尼’身体内;因为沾在‘哈尼’睡衣上的,铁定是‘巴比’(=哈尼)的血迹错不了。”
“等一下,你该不会怀疑我吧?”
“怎么可能?要是如此,接下来转移后在交谊厅里企图杀害我和你的又是谁?”
“啊,对喔!说得也是。不过,既不是亚兰也不是我的话,已经没有其他嫌犯了啊!不可能是巴比和蓝迪,要是他们当时能转移到‘哈尼’身上,转移岂不成了逆时针方向进行……难道说……”
“不,不是,逆转之类的‘反常’状况并未发生。”
“可是,假如凶手不是亚兰,只能把‘反常’状况也列入考量条件了啊!”
“不,在不违反法则的前提下,还有一个唯一的解决方案。”
“不违反法则下的方案?是什么?”
“那个解决方案就是:其实我们并非六个人,而是七个人。”
“我不懂你在说什么。难道这是我还没学到的日文?七个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我们当中的第七个人,才是这个案子的真凶。”
“我还是不懂你在说什么。那个‘第七个人’是谁?”
“没其他人选了吧?”
“到底是谁啦?”
“窪田绫子。”
*
“可是她……”“化装舞会”发生了,“我”(=贾桂琳)发出了略微神经质的笑声。“她不是早在地震时死了?在所有凶杀案发生前。”
“不对。”
“贾桂琳”(=我)仰望着灰色天空,迅速地整顿思绪。虽然这并非深思过后得到的结论,只是凭藉直觉而来的假设;但在一一论证之后,我却渐渐感觉到这就是真相。
“不对,并非如此,当时窪田绫子其实和我们一起逃进了‘第二都市’,并和我们一起发生了循环式人格转移。从前我们一直认为在‘开放区’里的是‘蓝迪’、‘你’、‘亚兰’及‘哈尼’四人,其实却有五人;换句话说,‘亚兰’及‘哈尼’之间还多了一个‘绫子’。”(参照图D)
52书库推荐浏览: [日]西泽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