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畅想曲Ⅰ——地球之崛起_文衍【完结】(14)

阅读记录

  简单地说,这个原理是:在两个星球间,找到泛空引力(性质类似于万有引力的一种更本质的宇宙引力)状况比较合适的两个点,用人工在这两个点之间散布一定量的特殊导引物质;这样,在两个星球之间就建立了一条象管道一样的太空通道,称为星际通道。

  所谓“特殊导引物质”,最好的是基本化学元素硅在超分解状态下体现的“胧态硅”;当然也有别的选择,但“胧态硅”是其中最好也最普遍采用的物质。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晶体,能在掺杂其它许多物质的太空间内形成一种极松散的超晶体——举个实例,只需要大约地球重量单位100克的胧态硅,用通道构造技术散布于地球和火星之间,就足以构成一条中等强度的星际一类通道;在这条通道中,宇宙飞船感应到两个原始点之间的牵引,由胧态硅超晶体内的泛空引力反馈来保持航向;那么,就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飞行。如果当时两星之间的距离是两亿公里,那么,仅仅一天就可以到达。速度是每秒两千多公里,比常规飞行的速度快许多倍。

  这只是一类的小型短通道。如果通道长些,例如由地球到冥王星,某时刻的距离是六十亿公里;相当于地球-火星通道的三十倍距离,但是建立相同强度的通道并不需要三十倍的物质,而只需要约136克,也就是约1。36倍(这其中有个数值计算公式,相当复杂)。同时,飞行时间也不需要三十倍,而只需要约1。85天的时间;也就是说,速度相应提升到每秒近三万公里,几乎是光速的十分之一。通道距离越长,单位距离所需耗费的物资越少,而单位时间内的飞行速度越快。

  以上是一类通道的实例。可以看出,一类通道已经有着很大的用途,通过它们可以很低成本、高效率地建立星系内各行星、卫星间的联系,开发太空外的陆地也就成为可能。

  再说二类通道。其实,星际通道真正的意义还是在于二类、三类通道。一类通道的速度全在光速以下;二类通道则通常都能达到光速的数百倍以上。

  这样就可以在不同恒星系之间建立联系。可以是文明国家与文明国家的联系,也可以是文明国家向荒芜的星球进行开拓。

  当然,要建立和维持二类通道,所消耗的物资也相应会大大增加。例如,美嘉星系和太阳系这两个星系之间有1529光年的距离,若要建立一条强度为中等的通道——通道内最多每秒能通行10艘标准飞船(标准飞船是指体积、质量、推进力等都在银河标准范围内的合格飞船,银河协约之所以要建立各方面的标准是为了成员之间交往的规范化)、航行速度为十八万倍光速(那么,航行全程约需三天时间)——这样一条通道,建立时需要2300多吨胧态硅,维持也需要日耗2吨有余。

  至于三类通道,其实就是高度强化的二类通道。目前已有的最大型银河三类通道航速可以高达光速的百万倍——在这样的通道航行,一万光年的距离只要三四天就能到达——银河的总直径是十万光年,由三类通道即使从这一端飞到另一端,也只要一个月稍多的时间。

  强化通道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最大运送量增大的话,所消耗的导引物质将以近似平方级数的函数曲线上升;最大速度增大的话,所消耗的导引物质将以近似立方级数的函数曲线上升。因此可见,增大运送量已经不容易,要加快速度更是非常艰难,代价极其高昂。

  银河宇航的各先驱国,都在用作导引物质的关键资源——泯态硅(即胧态硅的凝聚形态)可以量产后,开始以星际通道联结各颗星球,渐渐地,星际通道遍布银河。

  要建立星际通道,所必须的条件有:选择两个原始地点建立通道站;用发射技术使导引物质散布于两站之间的漫长空间,形成管道状的通道实体;此外还必须有符合通道航行标准的太空飞行器。飞行器的技术标准已经由银河协约统一,现在银河内通常所见的太空飞船,一般都具备通道外按常规方法飞行和在通道内受导引飞行的两方面能力。

  建立通道最好的办法是两个星球先建立通讯联系——星际通讯的媒体是超静电波;这种电波的速度是光速的6,000,000,000,000,000(六千兆兆)倍,即使穿越银河两端,也用不到千分之一秒的时间,从发送到收到简直可以忽略时间差,视为同步。

  两个星球建立通讯联系后,就可以着手建立通航联系,每方建设一个通道站(节点),共同往通道空间发送导引物质;这样就可以形成联结两站的星际通道。

  还要注意一点很关键的变动因素。众所周知,星球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中,无论恒星、行星、卫星,还是别的各类天体。

  例如,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近时可以近达六千万公里,最远时也可以远达四亿公里。

  同样道理,各星球之间的距离都在变化——也就是说,通道的原始点都在变动;通道本身的性质在不断变化——从宏观上看,是在不断地扭曲、变形。这就需要原始点上的通道站起到牵引并补充导引物质的作用。

  如果没有两边的通道站,随着星球各自的位移,通道必将逐渐淡化、消失。一般来讲,如果不补充导引物质,那么一类通道只要约一天的时间、二类三类通道则大约是几天不等,就会失去作用力的一半——这称为“通道半衰期”。

52书库推荐浏览: 文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