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个“欧巴桑”不顾队伍顺序,疯狂地挤到最前面,抢着搭上了车!
排队众人纷纷拦阻,叫她不要插队,结果欧巴桑苦着脸拜托大家:“拜托、拜托,不好意思,让我先啦!”
“凭什么让你先?”晴天大声问。
“因为我真的赶时间啦!抱歉哦!谢谢,感谢大家!”欧巴桑说完,大家愣住一秒,不再拦阻,欧巴桑上了出租车,开走了。
欧巴桑有说了她可以插队的理由吗?
好像有……
什么理由?
她说她赶时间。
这算理由吗?
呃……好像可以算……又好像不太算。
如果欧巴桑说:“我爸爸心脏病发作,我必须赶到医院看他!”这才叫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赶时间”这算个理由吗?别的排队的人,难道不赶时间吗?
上面讲的,是一个真的实验。做这实验的社会学家发现,只要你随口硬是说一个理由,即使是完全不成理由的理由,大家也会头晕晕地接受。
你不能不说理由,但你可以说一个讲了等于没讲的理由。
“你昨天为什么没有来上课?”老师问。
“因为我昨天没办法来上课。”学生答。
“你凭什么认为你可以当黑鸟市的市长?”记者问。
“因为我相信我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市长。”政客答。
“为什么情人节晚餐我们要去吃印度菜?”男朋友问。
“因为我想吃印度菜啊!”女朋友答。
“你们凭什么要我公布我正在跟谁交往?”顽强的来宾质问《康熙来了》的主持人。
“因为我们很想知道啊!”《康熙来了》的主持人答。
咳咳……全部都是讲了等于没讲的理由,但对方也就吞下了。
怎么会这样?
我想应该是因为,人类并不是机器人。证据确凿的长篇大论,未必能说动我们捐款,但可爱小朋友大眼睛含着泪的照片,却可以立刻打动我们。
当我们要求别人给一个理由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感情上需要一个回应,而不是理性上需要一个解答。
所以,当你迫不得已,必须在缺乏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做出一件别人未必认同的事情时,最好还是硬着头皮给出一个理由。这样你也许仍然很心虚,但对方却会莫名其妙地好过很多。
“为什么要买蔡康永写的《说话之道》?”
“因为这是一定要买的啊!”
答得好!就是这么回事!
26
寻找双方意见的最大公约数!
每个人都有既定的立场,但通常也仍留有被引导的空间。如果多练习,渐渐就比较能把对方一步一步引导到双方可以达成共识的地方。
子玉走进服装店,她翻看了一阵子,店员于是上前问她是否有特别想找什么款式。
“我想找找看有没有红色、有亮片的长袖洋装……”
“哦,要找红色的洋装吗?”店员走到别的衣架,取来一件红色的洋装。
子玉看了一下,说:“我想要有亮片的……”
“哦,有亮片的吗?”店员又走到另一个衣架,取来一件有亮片的黑色洋装。
子玉又看了一下,似乎觉得不错,但她还是提醒店员:“这是无袖的。有没有长袖的?”
店员望了望所有的衣架,说:“没有长袖的耶!可是我们有很好看的红色披肩,你看!”店员把披肩拿过来,和黑色洋装搭在一起,又说:“你看这样搭很好看,冷气太冷就把披肩披上,不冷就不披,你皮肤这么白,穿没有袖子的洋装特别好看!”
子玉被说动了,去试衣间试了一下,穿起来真的不错。子玉就买下了黑色的亮片无袖洋装,加一条红披肩。她本来想买红色亮片长袖洋装的。
这位店员有违背子玉的意愿吗?说不上违背,但她有引导子玉每一阶段在乎的重点。
当子玉提出“红色”“亮片”“长袖”“洋装”这四项条件时,店员先把重点放在“红色”和“洋装”上面,暂时忽略了“亮片”和“长袖”。
店员为什么这样?可能是因为她知道店里没有任何一件衣服符合子玉的四个条件。但她不会直接告诉子玉“没有”,她懂得听客户的要求,而且快速把要求拆开成不同组合,再试着一步一步在各种条件组合中找出一个客户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做成了生意。这就是“异中求同”,找到双方意见的最大公约数。
作为聊天节目的主持人,我们也要听来宾说的话里面有哪些重点。假设阿信说出以下这段话:“我昨晚半夜三点才回家,结果还是睡不着,就喝了点酒。”这是假设的啦!阿信很少在节目上一口气讲这么长的句子,但假设他讲了这句话,小S和我就会边听边在脑中斟酌这句话中往下追究哪一部分会最有趣。
来宾常说小S和我很少依照节目编剧设定的内容进行。哈哈,聊天节目本来就是要见缝插针、打蛇随棍上,实在不必、也不太能照既定方向走啊!
每个人都有既定的立场,但通常也仍留有被引导的空间。如果多练习,渐渐就比较能把对方一步一步引导到双方可以达成共识的地方。
27
试图说服别人之前,
可以先考考自己
当你想说服别人,而別人抓不到你的重点时,你会需要举例。比方说,你想主张“地窄人稠的台湾,绝对承受不起核电厂污染会带来的后果”,那你在试图说服别人之前,就可以先考考自己是否举得出例子,证明你的主张,令对方听懂。
52书库推荐浏览: 蔡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