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_曾子墨【完结】(2)

阅读记录

  [名人传记] 《墨迹》作者:曾子墨【完结】

  :

  曾子墨,生于北京,高三时以北京市模拟考试前三名的成绩保送到人民大学金融系,一年后出国留学,以托福660的高分被“常青藤盟”达特茅斯大学录取,并于1996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华尔街的摩根斯坦利从事投资银行,在担任分析员两年中的出色表现使曾子墨成为该公司的最耀眼的明星员工,并参与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1998年回到香港,加入摩根斯坦利亚洲分公司,一年后升任经理。2000年,毫无新闻采访经验的她,加入凤凰卫视资讯台担任财经节目主播,发挥其事业判断透析全球经济形势及第一手金融行情。主持的栏目包括《财经点对点》、《财经今日谈》和《凤凰正点播报》。2001年采访于香港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三天内总共采访了八位大企业和财团的领袖,并参与制作专题节目《复关入世十五年》。2002年她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35届理事会年会》和"两会"。由她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我们在朝鲜的日子》更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现担任《社会能见度》以及《世纪大讲堂》的主持人。

  图书内容

  :

  该书为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首次见证了曾子墨从北京市优秀学生到留学美国名校、从美国华尔街到凤凰卫视的经历,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一个女孩脚踏实地与自己的理想接轨的奋斗轨迹。

  书中清晰地回溯了她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的巨大成功,进入全球顶级企业并被认定:“不惜代价,一定要雇用”、“因为子墨,我们乐于接受中国女孩。”书中不无幽默地展现着一个中国女孩的智慧和努力,参与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操盘新浪上市。然而在金融事业的巅峰之时,曾子墨毅然决定放弃令无数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加入了自己一无所知的电视媒体行业,几年后,曾子墨在凤凰卫视独树一帜,她的感悟深刻而令人震撼。

  另外,书中还收录了自己以及同事的趣事、新浪上市的幕后故事以及新浪高管的生活趣闻等。

  目 录

  1.真话的魅力

  2.让“老美”热泪盈眶的作文

  3.“超一流”推荐信

  4.“不相信你能得到奖学金!”

  5.万里之外的援助

  6.头顶光环的投资银行

  7.“借”一身套装去面试

  8.把羞怯、谦逊抛到九霄云外

  9.军训经历,征服投行副总裁

  10.与“恶人”斗法

  11.“不惜代价,一定要雇佣!”

  12.渴望忙碌

  13.写在脸上的:Enthusiastic(热切)

  14.决心说No!

  15.难以抗拒的超级明星小组

  16.疯狂的Bullpen生活

  17.被“铁人”妈妈折磨

  18.邻座神秘人物

  19.显赫小人物

  20.新浪争夺战

  21.吾友志东

  22.龙凤呈祥一家人

  23.“浪一浪,叫新一浪。”

  24.不可思议的选择

  25.走进凤凰

  26.刘老板——时尚弄潮儿

  27.李小琳

  28.年轻老头——曹景行

  29.一对活宝——梁东、嘉耀

  30.名字

  《墨迹》 第一部分

  真话的魅力

  连载(一)

  中国人习惯于高考定乾坤,但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却截然不同。

  没有统一的高考,也没有各大学自定的入学考试,学生们只需要在中学毕业前参加一个名为SAT的标准考试,分数作为录取参照之一。此外,就全看中学成绩、申请作文、推荐信和课余工作的履历了。

  是否具备领袖潜质成为美国大学最强调的录取标准之一。每所大学都要求申请人在填表时,把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经历完整记录下来。

  中学时,我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小学时,又是“三道杠”的大队长,回答这个问题,我并不缺少素材。

  然而,另一个问题却让我为难了。那就是,Haveyoudoneanycommunityservice?Ifso,pleasedescribethem.(你是否从事过社区服务?如果是,请详细描述。)

  CommunityService?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跑去咨询在人大留学的美国学生Nancy,到底什么是CommunityService?

  “什么?你竟然不懂CommunityService?”Nancy瞪着大大的蓝眼睛,眉毛高高地快挑到天上去了。

  “真的,我从来没听说过社区服务!”

  Nancy这才恍然大悟,说:“也难怪,你们的学校只教学生考试,学生根本不和社会接触!我们在美国,从小就做义工!”

  经过Nancy解释,我才明白CommunityService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义工”。美国社会强调社区自治,无论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认为做义工天经地义。从孤儿院到医院,从流浪者救济中心到社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义工的身影无处不在。

  对义工了解得越来越多,申请表里的问题也让我越来越困惑。我是应该迎合美国人的传统,胡编乱造,写得天花乱坠?还是干脆说中国没有“义工文化”,所以我没有做义工的经历?

  犹豫再三,最终,我选择了真实。

  “我曾经去幼儿园教英语,还曾经在荒山上植树,但在我看来,这远远达不到义工的标准。做义工可以培养高尚的品德,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然而在中国的学校,高高的围墙给了学生一片世外桃源,却也让学生与世隔绝。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学校没有鼓励大家做义工,为什么中国社会缺失义工文化,但我相信,中国人是最有爱心的,也是最愿意帮助他人的。总有一天,义工会遍布中国。”

52书库推荐浏览: 曾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