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片就是这个好处,每一个观众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就已经知道接下来的九十分钟会看到什么东西,鲜少有预期落空的情况(好不好看又是另一回事了),如果被害人一开始就疯狂抵抗,观众反而会无法理解。
恐怖片是生产「风格怪物」的影像基地,如果阐述太多怪物之所以为怪物的心路历程,我们也不会给予同情。尽管所有的恐怖片经典都漂亮地阐述了变态哲学,而不只是流于变态的一百种方法,例如沉默的羔羊系列。
如果无法生产出迷人的变态哲理,只少也要为片中变态制造出区辨性的特色,才能使这位变态鲜明地与其它旧变态划清界线,然后养出续集!(恐怖片肯定是世界上续集电影最多的类型,程度上凸显出变态创意的匮乏。编剧应该多看看社会新闻。)在这一点来说,咕鲁在变态行为表现的创意有待商榷,过于恪守变态法则的好学生并不会成为风格怪物的经典。
噬血地铁站尽职地构画了一个适合杀戮的空间系统:「禁闭的地下铁」,唯一可供畅通逃窜的路线又是黑影幢幢,又是细菌蔓生,结合了「追逐/遭遇」与「失血焦虑」的两大传统,成功营造出保守的不安氛围,让我在回家时搭乘公寓里的电梯,有那么个小心惊一下。最后,本片是魔戒的外传,我一直在等咕鲁找到戒指喜极而泣的那一幕啊。九把刀砍电影 Crash冲击效应:坐立难安的吸奖效应
合理票价: 二○○
「我不知道怎么了,我一天到晚都在生气。」珊卓在影片中无力地宣泄。我想这是此片最好的批注。
一听到这部片是「珊卓布拉克从影以来演技的最佳突破」后,我的头就很大,所谓的突破通常意味两件事:「有脱」、或「很闷」。但珊卓没脱……这是不是在告诉我这部片爆闷的话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吃食大众电影长大的我,抱持着电影院至少有冷气吹的呵欠想法进去,结果却惊喜地收成了今年来最好看的一部电影。
「种族」与「阶层」是crash外显的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一向是「自冲突中寻求包容」的模范题材,尤其是前者。如果想在奥斯卡得奖,精准地诠释黑白黄褐种族间在布尔乔亚阶级间的隐性矛盾、与追求和谐的人性烛火,投票委员很难不将手中的票贡献出去------「畏惧此种影片若不得奖,就是跑出种族歧视的指控」。而这样的假性包容,也正是冲击效应里成功探讨的对象。
尽管有这两大吸奖效应的主题,但「人之所以为人」的挣扎才是这部片的内在核心,透过这个核心我们无差别地体会美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并且不须透过「黑人/白人」与「本省人/外省人」的对比,进行刻意的、在地社会意识的转化,就能够透过「人」的感同身受,坐立难安。
是的,就是坐立难安。
当白人警察假借着临检名义,当着黑人丈夫的面不断猥亵其妻子的时候,黑人丈夫选择了忍气吞声,免得引起更大的麻烦------但我却感到一股气血直爆脑门。
白人议员为了选票,即使甫被黑人抢匪掳走坐车,却必须趁机表扬黑人优秀市民的荒谬,将帮助弱势种族的正义当作是政治经营的手段(熟悉这样的场景吧?)。
当社会地位颇高的黑人导播,被迫必须亲自矮化黑人演员的角色诠释方式时(黑人就得说话没教养),「阶层」并无法突破「种族」的歧视疆界的怒气,也在我与周遭观众的身上发酵。
当遭洗劫一空的杂货店中东裔老板,愤怒地持枪威吓白人锁匠时,一触即发的悲剧预感让我的心悬在手里。
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不断规避的、或总是以「原谅、宽容」的乌托邦心理,做为化解种族歧视与偏见的解决之道(台湾也不例外)。Crash最可贵的就是毫不回避令人难以忍受的真实困境,并激烈地迎向它,让坐立难安的情绪一直挑战着每个观影人的忍受极限(可以说,漂亮地让愤怒的情绪一一到位),海很多个摩门特,大家都要爆了。
但是当观影人对某些恶棍角色也开始产生「无可救药的偏见」时,这些恶棍角色却逐渐展露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深度。此时整部片顿时膨胀开来,将尖锐的愤怒魔角,钝化成一场让人焦虑的叹息。观众无法将愤怒投注到特定的恶棍角色上,因为「恶意」不是来自单一具有偏见的个体,而是附着在无法去势的「整个社会」。
你可以忽视,或反抗,或自我贬抑------但是离不开它。
值得一题的是,许多好莱坞的一线明星都参与了此片的演出,肯定是被优异的剧本所吸引。通常一部电影里除了主角外都是帮助剧情推展的扁平人物,但以编剧的角度来看,crash里的每个角色都是「圆形人物」,角色具有饱满、但残缺困顿的性格,在各自面对结构性糟糕的人生时,各有不同的无奈。难得一见的精准剧本,赋予了众多角色宽广的挣扎空间,让整部片活了起来。
对于一部有深度有情绪又他妈的有一桶大卡司的电影全餐,你还能要求什么?九把刀砍电影,爱狗的男人请来电
合理票价:五○○○
我完全不知道我在看什么,我只知道我身边的女孩好可爱,
本来不是该看鬼红鞋的吗?管他的通通踢到外层空间去!
所以说,我对这部电影的感想就是,
饮料很好喝,爆米花好吃,旁边的女孩好香,
52书库推荐浏览: 九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