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_冯骥才/陈建功等【完结】(77)

阅读记录

  于是,“临建”不断地升级换代。塑料布棚之后是“荆笆棚”或“竹笆棚”。

  第三代“临建”已经摘掉了“棚”的帽子,晋升为准备打持久战的正式砖房了,很多小屋盖得挺讲究,人们在大马路上铺散开来安营扎寨乐不思蜀了。

  公共卫生问题,jiāo通堵塞问题,火灾危险问题,城市何时能够恢复正常秩序……诸多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难以解决的大事,市民公众却早已习以为常乃至浑然不觉,即使是知识阶层也很快地就适应了满马路泼脏水的生活。

  >

  大地震后的天津城(3)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更让政府头疼的是“临建”数目的疯长。过去,天津市民住房困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贫困阶层老少三代住一屋的状况非常普遍。“文革”一拖就是十年,企盼单位分配住房已成泡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何处有个片瓦遮身立锥之地呢?

  这回好了,在父母的“临建”旁见fèngcha针再搭一间房子并不难,满城的废墟,扒一些砖头,旧门旧窗,单位领导也乐于帮助职工解决困难,提供一些水泥沙子木料房檩什么的,呼朋唤友小哥儿几个忙乎一天,得,结婚的新房就落成啦!紧接着,乌哩哇啦娶媳妇!再接着,婴儿呱呱落地啦!家家户户大儿子办完喜事二儿子办,“临建”如雨后chūn笋扎堆儿疯长“扩军”到后来邻居们在“临建”的fèng隙中只能侧身而过,大家都理解呀,将心比心家家如此呀……

  在长达四五年的岁月中,乐天派的天津人在脏乱不堪拥挤过度的“平面城市”里,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养鱼种花包饺子捞面老人做寿孩子过满月一样儿也不耽误。也发生过几起火烧连营的大事,人们在震惊之余谈论几日也就心存侥幸高枕无忧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专家李瑞环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副市长到天津上任。听说他带来了中央调拨的亿元震后重建城市专款,然而他面临的是全城满目疮痍的空楼和蜂窝蚁巢一般茬满地面的“临建”。

  倘若发生在今天……

  近期中国京津地区还会发生大地震吗?这是个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

  然而,倘若真的再一次发生将会怎么样呢?30年后的天津城的应激机制,比起30年前来又如何呢……

  天津人的承受能力比当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一旦发生大灾,天津的社会治安还能够像当年那样好么……这是一些更为敏感的话题。

  首先是商品房建筑质量的抗震能力问题。

  虽然房地产开发商们言之凿凿保证房子的坚固,但是大家都知道如今什么检验关口都是可以用钱去打通的,玩命追求bào利的开发商们肯在建筑材料的抗震xing能方面提高成本么?如今满城都是私有化了的商品房,一旦震塌了,几百万人住到哪里去呢?

  说到商品房,中国第一位把商品化理念引入住房领域的人当属李瑞环,但他到天津试行住房商品化的前提仍然依托于计划经济体制。

  他到天津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若想重建城市必须消除“临建”,而若想消除“临建”又必须先让老百姓有房子住。于是,这位曾在50年代投身北京“八大建筑”工程的风云人物,以内行姿态指挥城建系统开展了“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方面经过普查对可以修复的房屋做加固修复,动员有家可归的市民重返住室;另一方面以“政府令”式的权威冻结了全市所有完好无损未及分配的新房,从而找到了可以统一调动的“周转房”,让“临建王国”的居民先住进去借以腾出马路等城市空间。当时还没有私有住房和民营房地产开发商一说,房子一律姓“公”,新楼房都是属于各单位各企业为其职工“福利分房”而建的,因此政府行为无人敢违背。

  各单位企业无偿提供了“周转房”,使得政府有时间有土地消除“临建”与废墟,得以在市区盖起新楼后重新安置百姓。可巧的是“地震波”所经过的重灾区大多是一些市区huáng金地段,新建的高楼群除了安置“原住民”之外还有较高的出房率。另外,政府也配以房屋面积优惠政策鼓励搬到市郊去的居民不再返回拥挤的市区。聪明过人的李瑞环并未完全把手里的“重建专款”完全按照计划经济的理念花完拉倒,而是让各单位各企业为其职工再买房子,收回来一部分钱再去盖房,盖好后再让另一些单位、企业为其职工买房子……一笔“专款”滚动循环,既偿还了最早提供“周转房”方的账,又能不断地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虽然当时的“住房商品化”还局限于公有制范围内,他在全国仍然是把住房当作“商品”来运作的第一人。

  倘若发生在今天,政府行为还能调动私人开发商的商品房使其成为难民的栖身之所吗?

  紧接着就会派生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问题。

  1976年是“文革”第十年,全民皆一贫如洗,大到住房小到灯泡肥皂全都是配给制,公众适应苦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极qiáng。地震,不过是苦上加苦难上加难而已,虱子多了不咬账多了不愁,只是50步距百步之遥。如今的人们可就不同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居民涌现众多“有产者”,昂贵的房屋、汽车、家具、家电、各种奢侈品……一旦这些通过奋斗多年换来的财产变成废墟瓦砾,愤怒导致绝望的人群会不会出现过激行为?

  还有一个人际关系冷漠问题。

  当年国家实行“高就业低福利”政策,失业问题不甚显著。职工、gān部、知识分子都视其“单位”为终生的依靠,“以厂为家”并不是一句空dòng的口号。所以,每当出现灾害,几乎所有的就业人员都会在第一时间跑回“单位”护厂、护校、护机关、护公司……试想,如今的私营公司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紧张,老板炒员工员工炒老板是常事,大灾当前,员工们还会去护厂护公司吗?老板们还会像当年的“单位领导”去职工家里一一探问灾qíng,还会提供建筑物资为职工们搭盖“临建”吗?如果不管,把几百万难民全部推给政府,政府吃得消吗?如果说公司赚了钱归老板,员工受了灾推给政府,这样的社会机制称得上完善吗?

  >

  大地震后的天津城(4)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倘若发生在今天,还叫人想到亲qíng的疏离和独生子女问题。

  当年天津百万辆自行车亲qíng大串联的奇观,恐怕永远难以再现了。当年自行车大军的主力部队如今都步入高龄,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今亲qíng友qíng的淡化。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使得富亲戚与穷亲戚、富朋友与穷朋友、富同学与穷同学、富同乡与穷同乡之间早已视如路人,一个“钱”字隔心,谁还去看望谁呢?再有就是很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了还躺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大震时刻靠他们救死扶伤?靠他们去看望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靠他们盖房子住“临建”挑起生活的大梁……

  “倘若”二字后面还有许多事qíng不敢想像了,大震后面对众多伤员医院是否还会摆出那副“有病没钱别进来”的冷脸呢?jian商们于平时都假冒伪劣牟取bào利,大灾年月会不会变本加厉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造动乱?30年前人们大多没有存款,如今储蓄数额惊人,一旦大灾造成通货膨胀,储户会不会蜂拥“挤兑”呢?还有更为棘手的社会治安、反恐、反腐败、打击贩毒走私、防疫、公共突发事件……

  真的不敢想下去了。然而,也正因为问题的严重xing到了不敢想象的程度,我们才必须去想。有备无患,无备而必生大患。

  近年来各地政府出现一个时髦用语——预案,政府各部门官员们面对媒体采访侃侃而谈,似乎对未来发生什么qíng况他们都有预案。

  呼吁:切实可行的地震与减灾预案!

  >

  岁月流过,我们依然记得(1)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程才实唐山重建,惊天动地。岁月匆匆流过,而今蓦然回首,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一唐山大地震发生10年之后,重建的新唐山顽qiáng崛起。对此,在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中,有这样几句充满激qíng的表述:“此间一砖一瓦一糙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52书库推荐浏览: 冯骥才陈建功等 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