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_马伯庸/汗青【完结】(150)

阅读记录

  庆长之役是秀吉凭借一己之力qiáng势推动,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打的十分不qíng愿。现在秀吉已经病入膏肓,日军退出朝鲜已经是必然之势。现在的问题,只是什么时候退,怎么退而已。征朝诸将在心里都开始打起了小九九。

  秀吉的野心此时已经被病魔折腾得所剩无几,再没了“显佳名于三国”的理想。可他觉得不甘心,前方的捷报频传,胜利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战都杀死几千数万的明军与朝鲜军,吓得大明和朝鲜不断乞和,可为什么日军的领地却越打越小,敌人越打越多呢?

  前线的真实qíng况是怎么回事,秀吉其实很明白,毕竟他自己就是行伍老手。只不过这位老枭雄不肯放弃心中那一点侥幸,不愿意让花费了无数心血的征韩大计付之东流。可是理想在现实面前碰的头破血流,朝鲜战局的日趋恶化,国内越来越多的一揆叛乱,还有德川等东国大名们谦恭外表下的隐隐威胁,让秀吉不得不把目光从自己挪到心爱的儿子秀赖身上。

  自己已经活不了多久,但秀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不能扔下一副烂摊子就走,我要给我的孩子留下一个万国臣服的天下。

  于是,狂妄的秀吉逐渐消失,理xing的秀吉在慢慢醒来。可是,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庆长三年(万历二十六年)五月,前田利家等大老集体向秀吉请求撤军。在秀吉的默许之下,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等大名先期渡海归国。他们要么是秀吉的亲戚,要么是西国的jīng锐,秀吉先把他们调回国,是怕他们折损在朝鲜,削弱丰臣家的实力。

  而留在朝鲜的日军,只剩下六万多人,其中包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锅岛父子、立花宗茂、宗义智和岛津义弘等大名——基本上全是九州兵。他们以东边的顺天、中部的固城、泗川以及西边的蔚山、西生浦为三个支撑点,背靠大海,遮护全罗、庆尚两道的南部海域。

  这六万人,是日军两次侵朝的绝对主力,绝大部分战役都是由他们承担的。秀吉没让他们回国,一是需要他们监视联军动静,以免gān扰大部队渡海;二是他还抱有一丝侥幸,希望能在朝鲜保留一个落脚点,以便日后再图。

  可惜秀吉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庆长三年八月十八日,这位日本霸主在伏见城内溘然去世。在临终前,秀吉向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以及上杉景胜五位大老表达了托孤之意,希望他们能辅佐丰臣秀赖,把丰臣家的传承一直延续下去。

  在五位大老先后都表达了忠心以后,秀吉停止了呼吸。这位壬辰战争的元凶,就这么死在了战争结束之前,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这对他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无论秀吉在日本国内拥有多么崇高的地位,无论后世的影视文学电子游戏对他进行怎样的渲染和美化,对于大明以及朝鲜来说,秀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侵略者,他的双手沾满了几十万明、朝军民的鲜血。这个元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就死去,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qíng。

  丰臣秀吉的侵朝,是日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邻国展开以灭国为目标的大侵略。它不仅影响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数百年后。秀吉的jīng神信徒们再次踏上朝鲜,开始了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其思想渊薮,即肇始于秀吉。

  八月二十七日,除了宇喜多秀家以外的四位大老,集体签发了一份文件,文件只表达了一个意思:根据秀吉的遗命,要尽快把驻朝日军都撤回来。九月十五日,他们又形成一份决议,要求设法大明和谈,以争取时间。

  到了九月二十八日,四大老第二次下达了班师的命令。

  这道命令,驻朝的六万日军没有立刻执行。

  不是他们不想走,而是实在忙得走不开。

  因为一个绝大的危机,正朝着他们汹涌袭来。

  第十九章 大增兵

  从万历二十年小西行长进攻釜山开始,这场战争已经足足持续了七年。

  别说日本与朝鲜被拖得民生凋敝,就连大明也感觉到一丝疲惫与不耐烦。朝中已经有很多人议论,认为朝廷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一次xing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不能再拖了。万历皇帝本人也希望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让国家财政喘一口气。

  本着这一诉求,大明朝廷在丁酉之乱一开战,就确定了一个明晰的原则:增兵,增兵,再增兵。

  李如松和杨镐的两次出兵,总兵力都只有四万左右,部队成分也以辽东、南兵与宣大为主,相对比较单纯。但如果要扩大增兵规模,势必不能继续从辽东与宣大抽调——这两处肩负着守卫大明北方的重任,不可能为了朝鲜削弱京师的防御力量——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全国全国海选合适的参战部队与指挥官,而且还要设计更庞大、更复杂的后勤补给计划,这些工作都无法一蹴而就。

  所以在开战之初,明军一直处于兵力不足的窘境。这种窘境,一直到了万历二十六年蔚山之战结束以后,才得以缓解。

  从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开始,以游击将军蓝方威的四千浙兵、前营参将王国栋的三千骑兵延绥为开端,开始了明军的增兵大làngcháo。来自辽东、宣大、保定、江浙、四川、广东乃至广西、云贵的土兵相继汇聚到朝鲜来,道路上的车马络绎不绝。

  在这些援军中,有三个人特别值得提一提。

  一个是刘綎。刘綎也算是抗日援朝的老面孔了,他在第一次援朝战争中赶上了尾巴,没打什么大仗,打了两年酱油就回国了。

  刘綎这个人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毛病,贪财——其实贪财不算怪,怪的是刘綎总认为别人跟他一样贪财。本来他从朝鲜回国,一桩稳稳的大功已经到手,刘綎还想再多捞点,就去贿赂御史宋兴祖,结果被一状告到部里,朝廷念在他在朝鲜呆了两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深究。后来朝鲜战争打完以后,他被派去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在总督李化龙的qiáng烈支持下,刘綎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时候他老毛病又犯了,去贿赂李化龙的父亲,结果又被捅上朝廷,功过相抵……你说这人到底图什么。

  这些都是后话。且说这次援朝大增兵,朝廷想起刘綎的资历,觉得是个好人选,就命令他带领他麾下那支“多国部队”再次出征。刘綎出发的很早,在二月份就抵达了前线,驻扎在全州负责西线防御。

  第二个人是董一元。

  董一元和麻贵同属宣大系,也是将门出身,远祖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父亲董旸和哥哥董一奎都是一代名将。董一元本人长期驻守在蓟州、宣府、宁夏、延绥等地,战功累累,是个jīng熟于边事的老将。

  在万历二十二年,就在朝鲜战场上谈判谈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董一元被调到了辽东担任总兵,接替李成梁之位。他跟杨镐、李如梅等人合作,gān净利落地gān掉了蒙古部的把兔儿,消除了一大威胁,大受万历皇帝褒奖。二十五年被弹劾去职,接替他的恰好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伯庸汗青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