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起龙一看明军不动了,很着急,生怕这一次进攻又无疾而终,屡次请战。他是受到万历皇帝夸奖的,董一元不好驳他,有得说敌人固守,我军进攻徒增伤亡,如果敌人有出城的动静,我派将军当先锋。郑起龙听了董一元的允诺,天天在泗川城外溜达,寻找战机。
到了九月二十七日,郑起龙一直等待的机会出现了。
当时岛津家在泗川旧城里,也派驻了川上忠实、相良丰赖两员将领,加上三百士兵,他们的任务是守住旧城以及旧城附近的东阳仓。当明军云集之后,岛津义弘怕他们又什么闪失,叫他们把东阳仓里的粮食收拾一下,运入泗川倭城。
川上忠实、相良赖丰接到命令,连忙收拾部队,点齐兵马,准备出城。
他们的动静被郑起龙看见了,立刻飞报董一元:“董总兵,敌人要出城啦,咱们快去打啊!”董一元一看,不好反悔,便从诸营里抽调了两千步兵、一千骑兵,让郑起龙带着先去,然后自己又亲自率领四千jīng锐随后赶到。
这八千多人(还要算上郑起龙所部)黑压压地朝着泗川旧城压过去,杀到城下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
率先发起攻击的,是明军冲在最前头的一员将领,叫李宁。他冲到城下的时候,后继部队还没跟上。
李宁在夜色里模模糊糊看到,好多日本兵抱着稻子在城外跑来跑去。这些日本兵看到李宁,吓得扔下稻子,转身就往城里跑。
李宁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被日军发现了行踪;喜的是日军果然是打算搬家,必然防御会非常薄弱。他心想索xing趁夜色敌人不知虚实,杀进去,一份先登之功稳稳到手。
计议已定,李宁遂带着几名亲随杀入城中。
等到他一进城,才发现自己算错了。城里日军听到示警,纷纷放下辎重,拔刀准备战斗。李宁再想往外跑,后路已经被截断。结果李宁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英勇牺牲。
这里多说一句。壬辰战争里有很多疑问,“李宁的身份之谜”也是其中一个。史料上记载的李宁,一共有两个,一个是辽东军副总兵李宁,还有一个是大同参将李宁。前者战死居昌,后者参加了西路军的围攻,一直活到战后。
而此时出现在中路军的第三位李宁,也是大同人,职衔也是参将,唯一的区别只是他战死在泗川。这第三人的事迹,只在《两朝平攘录》里有简短记载,其他史书均未提及。不知道是真的在朝鲜战场上同时出现过三个李宁,还是出于某种误记李宁一死,不仅挫动了先锋锐气,而且惊动了准备撤退的日军。川上、相良两将一看,明军居然先拿泗川旧城开刀,当即也不敢跑了,就地准备守城。
可是这泗川旧城,已经不是那么好守的了。要知道,日军本来是打算偷偷撤退的,粮糙辎重都已经搬出一大半在城边,大片大片地摆在东阳仓和泗川城之间。明军这一来,让撤退变夹生了,跑也不是,守也不是。
到了凌晨时分,董一元大军赶到。川上、相良一看敌人的阵势,面色都一片苍白。这时候一员锦袍金铠的小将站出来,说我愿意带人去把明军阻挡一阵,两位将军快撤。
他带齐人马,跨马出城,对着明军的阵势大叫大嚷。嚷到一半,忽然不喊了。
原来明军中军里有一位名叫方时新的副将,看这个日本将实在太聒噪,一箭she去,登时she中咽喉,翻身落马,气绝身亡。
这一下子,明军的士气都旺盛起来。董一元一看军心可用,立刻命令开始突击。游击卢得功率领骑兵冲在最前头,把许多来不及准备的日军踏翻在地,泗川城下立刻大乱。城头的日军急忙举枪反击,乱she一通,卢得功因为冲得太前,被冷枪打中,当即阵亡。
但此时明军的优势已经不可动摇,茅国器已经带着浙兵步兵扑上了城墙。川上、相良所部哪里是他们的对手,几下反复,城墙即告失守。其余明军一涌而入,守城战变成了巷道战。巷道战又变成了击溃战。
泗川旧城的日军在明军的bī迫之下兵败如山倒,这些勇猛的萨摩兵彻底丧失了战意,纷纷扔下辎重,朝着他们唯一的希望——泗川倭城跑去。明军自然毫不客气地从后面掩杀追击,杀得倭寇哭爹喊娘,一直追到倭城下才被铁pàoshe回来。
在乱战中,日军一员叫做伽麻可末余九业的大将被斩杀。这个名字出自于朝方史料,已经很难还原成日文名字,从读音分析,应该是川上家的某一个族人。
他算是最倒霉的了,可两位主帅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良丰赖身负重伤,几乎死在半路;川上忠实更惨,他爬进城里的时候,已经不省人事,事后一清点,居然身中三十六箭,快成刺猬了。
明军驱散了日本人,占领了泗川旧城,取得了一场胜利。不过董一元知道这场胜利无足轻重,因为明军是进攻方,对他们来说泗川旧城是jī肋,守之无用,弃之可惜。他真正的目标,始终只有泗川倭城一个。
董一元不想在这个地方呆太久,他下令把旧城和东阳仓里的所有粮糙都付之一炬,然后收兵回营。东阳仓里是岛津家多年积蓄下来的粮糙,连续燃烧了两天两夜,烟雾才徐徐散去。岛津义弘在城头看过去,心疼的不得了——可就算是难受到了这份儿上,他还是不肯出城与明军作战。
关于这一场战斗,有一件相当奇怪的事qíng。明军的作战记录,是说斩敌一百三十余级,而日方的记录则是损失一百五十人,数字差别不大。
可是,明军的参战部队总数,是七千人,算上朝鲜人,八千出头。以八千人追击三百人,居然只gān掉了一半,明军的战斗力,是不是太弱了?
可再仔细一想,泗川旧城关系到东阳仓数万石粮糙,岛津义弘坐拥万余大军,却只派了三百人去守卫粮仓重地,未免太过儿戏了。
三百守军这个数字,出自于《征韩录》,同样是这本书,还提及到了另外一个数字,即寺山兼久在望津峰南江防线的兵力,总数是两百人。
要知道,明、朝史料里都提及,日军在看到明军渡江时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撤退,是堵截。寺山兼久不是军神,他如果麾下只有两百人的话,怎么可能会试图对抗明军近四万人的渡江?
再回想一下《征韩录》里对岛津放弃望津、昆阳、永chūn三营的解释,我们便会释然了。
《征韩录》一直在拼命为岛津义弘在初期的不利找借口,它为了证明岛津义弘不是战败而是诱敌深入,必须要把日军在泗川外围部署的兵力数写的很小——你既然要诱敌深入,当然不会设置重兵在外头。
《征韩录》里的数字,可信度非常之低,为了政治服务可以信口胡言。比如他们会说泗川之战明军总伤亡人数是三万八千七百人,有零有整,都快接近中路明军的总数。
这些伤亡数字都可以胡chuī,为了证明岛津义弘的英明,修改一下防守兵力的数字,根本不算什么。于是就有了“望津两百人”、“泗川旧城三百人”这种奇特的数字。
最直接的反驳证据,是明军在突破南江的时候,焚烧了日军营盘里的倭房两千余间。如果日军守兵只有两百的话,平均一个人要住十间房,实在荒谬。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伯庸汗青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