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曾国藩_赵焰【完结】(43)

阅读记录

  从济南去周口的路上,曾国藩重点察看了运河堤墙的防护措施。如果捻军向东进军的话,那么,南北向的运河将是防守的重点。让曾国藩感到失望的是,运河沿岸各个地方军事工程的进度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看到这样的qíng景时,曾国藩非常气愤,他把那些地方官一一招来,铁青着面孔在工地上进行训斥。到了周口之后,曾国藩仍是放心不下,一再敦促几条河流的防护工程的进展。不久,曾国藩担心的事qíng还是发生了,由于河防工作的不力,捻军在遭到清军的围堵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全力挣脱出包围圈——捻军张宗禹部与任化邦、牛洛红、赖文光部于河南中牟会师,在开封附近的芦花冈击溃河南的清军,乘夜突破了沙河—贾鲁河防线,进入山东水套地区。听闻这一消息,曾国藩又急又气,伤心失望之际,他感到身体明显不支,稍一用心,就觉得身体内频出虚汗,耳鸣得也非常厉害。那一段时间,因为白天的事务太多,用心太多,晚上,曾国藩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又犯了。并且,由于压力增大,身上的癣疾也发作了,每到子时,更是奇痒难耐。

  捻军突围以及河防之策的失败,在朝廷引起了很大震动。那些大臣们这一下子算是抓住把柄了,本来,这些习惯说大话的家伙一直对曾氏兄弟手握重兵不满,这一下,总算给他们一个显示自己聪明的机会了。他们自觉地结合起来,要求朝廷警告曾家兄弟,以示天威。有人甚至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要求朝廷收回钦差大臣之命,罢曾国藩的两江总督之职。就这样,短短的半个月内,曾国藩一连接到军机处转来的两道严责上谕和御史穆辑香阿、阿凌阿等五人措辞qiáng硬的参劾抄件。自从带兵以来,曾国藩还是第一次面临如此集中的责难。曾国藩嗅到了一种不祥的信息,他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最危险的时候了。五十六岁的曾国藩,在经历过一番极度的痛苦和愤懑之后,头脑又重新冷静下来。

  任陕甘总督期间的左宗棠

  曾国藩对自己的剿捻策略作了一番反思,他又重新翻阅《明史》,细心地研究明末官军对付高迎祥、李自成的办法。高、李的部队是继唐末huáng巢之后,最大规模流动作战的农民军,纵横十几个省,居无定所,驰如流星,如秋风扫落叶般摧城拔寨,明朝官兵无可奈何,包括相当能gān的内阁大臣杨嗣昌在内。最终,李自成以他快速流动的攻击方式,直入北京。崇祯皇帝qíng急之下,持剑准备杀死女儿长平公主,一剑下去,砍下了胳膊,女儿倒在了血泊之中,崇祯再也不忍心下手了,只好长叹一声,在煤山上吊身亡。在抗击李自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曾运用有效的方法,给予李自成以有效打击,让李自成差点全军覆没。此人就是明朝著名将领孙传庭。孙传庭对李自成采取的军事策略便是围堵,把李自成的马队限制在一定区域之中,不让李自成的运动战发挥优势,然后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辅之以流动进攻。这样,李自成遭受到了潼关之围,只是带着十几骑突围而出,逃往商洛山。曾国藩所设计的抗击捻军的策略,就是来自孙传庭的围堵方式。重新回顾《明史》,曾国藩更确认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只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罢了。这么多年以来,对于现象背后的一切,曾国藩dòng若观火。这一次,他准备跟朝廷软顶一场,坚持自己的河防战略。

  这个时候,一件事qíng的突然发生,让曾国藩大伤脑筋——正在襄阳打仗的弟弟曾国荃跟湖广总督gān上了!曾国荃在湖北巡抚的位置上带兵打仗,因为湖广总督官文在后方支持不力,玩忽职守,曾国荃的新湘军久战无功,损失巨大。曾国荃一气之下,收集了许多官文贪赃枉法的证据,向朝廷参了官文一本。曾国荃的这一奏折,在朝廷引起了轰动。不甘寂寞的左宗棠在陕甘总督的位置上听说此事后,也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认为曾国荃的奏折写得非常好,表示全力支持曾国荃,主张将官文撤职。官文为了报复,也参了曾氏兄弟一本。这样一来一往,几个地方大员在朝廷里打起了官司。这一桩公案夹杂在战事之中,更让曾国藩彻夜不眠。每天晚上,曾国藩只要一想到这些事qíng,就觉得太阳xué跳得非常厉害。曾国藩思考了很久,也向朝廷上了一个折子,认为官文功不可没,还是应该力保。对于曾国藩的态度,朝廷非常满意,认为曾国藩宽厚待人,有大局观念。可能是为了照顾正在打仗的曾氏兄弟吧,朝廷将官文调至京城掌管刑部,由李鸿章接替官文出任湖广总督。由于李鸿章暂时离不开,安排由李鸿章的哥哥、湖南巡抚李瀚章暂时替代。虽然事qíng还算得到圆满解决,但曾国藩知道这一切全是由于曾国荃的鲁莽造成的。经过这一番折腾之后,曾国藩变得更加心力jiāo瘁了。

  再说捻军,在冲破了沙河和贾鲁河的防线之后,继续东进,进bī到运河附近,想突破运河防线。曾国藩重新调整了战略,他仍驻周口统领大批人马,一方面速令李鸿章出驻徐州,与山东巡抚会办东路;另一方面,让曾国荃移驻南阳,与河南巡抚会办西路。这样,剿捻就形成了东路、中路和西路三路大军。这一回,曾国藩的运河防线起作用了。10月初,捻军由城武猛攻运河堤墙没有成功;掉转方向,又想在郓城、菏泽、曹县等地突破,同样没有成功。这样,捻军不得不重回河南境内,在许州,捻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另一支则由张宗禹率领,分别从东面和西面突围。到了11月,背水一战的捻军终于获得了成功:张宗禹率西捻军冲破了清军的阻截,穿越秦岭进入陕西境内;赖文光与任化邦率领的东捻军,在从曹县抢渡运河失败后,又跑到河南境内,再次突破沙河—贾鲁河防线,进入湖北境内——这样,曾国藩千辛万苦布置出来的河防军事布局,又被钻出了新漏dòng,曾国藩全歼捻军的想法再次落空。

  在周口指挥的那段时间,曾国藩终日惶惶。曾国藩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反而变得首鼠两端胆小如兔了。当年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在总体上,自己还是沉着明敏、气定神闲的。现在,那种镇定和无畏,怎么一点也找不着了呢?老了,还是老了!进入冬天之后,曾国藩更是感到冰冷入骨,自己的身体虚弱得如同病猫一样,软沓得不行,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曾国藩试着用补药来维持体力,尤其是人参,用量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仍没什么效果。曾国藩一直忌讳各式各样的药,认为凡药三分毒,但此刻,曾国藩也是顾不得了,他只想着让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大量地服用人参,使得曾国藩的肝火明显旺盛,到了最后,他的左眼开始失明,右眼也变得模糊,曾国藩已经面临失明的危险了。

  既然活着都如此艰难,那么,继续在任又有什么意义呢?身体稍好了一点之后,曾国藩毅然决定离开了。在这种qíng况下,曾国藩连续向朝廷发了四封奏折,上疏太后、皇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全力推荐李鸿章,说李鸿章可以担当大任,请求朝廷安排李鸿章来接替他;自己以散员留营效力,不主调度,实际上就是退居二线,充当李鸿章的顾问。曾国藩又向朝廷请求,自己河防失败,剿捻无效,请将一等毅勇侯封爵注销,以明自贬。曾国藩提议李鸿章来接替自己,无疑是最佳选择,剿捻的主力部队淮军本来就是李鸿章所统领的,如果让他来指挥,可能比自己还熟稔一点。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意思就是:曾国藩想把剿灭捻军的功劳让给李鸿章,以目前的qíng况看,只要坚持河防战略,剿捻的胜利,肯定是迟早的事。自己的前程,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能超过自己的,只能是处事更为练达的李鸿章。如果qíng形真的是这样,自己为什么不借花献佛,把李鸿章扶上马,再送上一程呢?

52书库推荐浏览: 赵焰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