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写得好!"曾国藩称赞,笑着对康福说,"还是你说得对,现在这里就住着一位隐士。"
"这个隐士到哪里去了呢?"康福四处张望,指着小菩萨旁边说,"大人,这里还有一道门。"
门虚掩着,一推便开。门外是一块四方土坪,一个人正背对着他们,在土坪上舞剑。那剑舞得真好!进如闪电,退若飙风,上下左右飞动起来,划出一个耀眼的银盘,如同中秋明月落到人间。
"好剑!"惺惺惜惺惺,康福看得呆了,脱口称赞。
"谁?"那人急忙收起剑,回过头问。
曾国藩这下看清了,舞剑的人三十余岁年纪,面白无须,身材适中,正如联语中所写的,是一个喜欢舞剑的读书人,不是江湖上的拳师侠客。曾国藩最不喜欢那些走江湖的剑侠。在祁门时,有一人前来投奔,自称皖省名侠许荫秋。武艺的确很好,但曾国藩不收留。幕僚问他何故。他说这种剑侠大多无赖流氓,邪多正少,不遵法度,留之则坏军纪。名侠尚且不留,此后再无侠客一类的人来投奔了。
"我们是两个过路的客人,想到这里讨碗水喝。刚才多多冒犯,请足下海涵。"康福答话。
"啊,是两位客官,请屋里坐!"那人豪慡大度地将曾国藩、康福让进屋里坐,一边倒茶,一边问,"听口音,客官不像是本地人?"
"我们是湖南人,听说安庆正在打大仗,特地来看看。"曾国藩暗思此人必非等闲之辈,有意向他透露点身分。
"客官胆子也太大了,打仗杀人的地方,有什么好看的。"
那人笑着说。
"足下一人在战场边的荒郊古寺里读书用功,胆子岂不比我们更大。"康福cha话,眼里流露出敬佩的神采。
"实不相瞒,我在这里等着见一个人,三个月了,一直无机缘。"那人说话坦率。
"足下想见谁?"曾国藩好奇地问。
"湘勇吉字营统帅曾九爷曾国荃。"
曾国藩和康福心里同时一怔,互相对望了一眼,康福正要答话,曾国藩先开口了:"足下为何要见曾九爷?"
"想告诉他破安庆之法。"那人毫不隐瞒。
"你为什么不去找他呢?"康福奇怪地问。
"咸丰八年,我曾经亲自闯进曾九爷的哥哥六爷曾国华的帐中,告诉他不要打三河,转攻庐江。曾六爷不听我的话,结果弄得全军覆没。后来我总结出了教训,这些带兵的主帅大概看不起毛遂自荐的人。我这次改变作法,长期住在这里,我想总有一个得见的机会。"
这人的话勾起了曾国藩的记忆,那夜温甫不是说过这事吗?
"足下是江苏阳湖人?"曾国藩两目灼灼发光,注视着对方。
"是的。在下正是阳湖人。"那人惊奇起来。
"足下大名叫作赵烈文?"曾国藩进一步追问。
"正是!客官何以知道?"那人越发惊奇起来,也盯着曾国藩。
"赵先生,我与你神jiāo已久了,不想今日在此相遇,真是天幸!"曾国藩激动地站起来,走到赵烈文的身边。
"客官你是?"赵烈文也站起来,拉着曾国藩的手。
"赵先生,他就是六爷九爷的大哥曾大人。"康福介绍。
"曾大人!"赵烈文纳头便拜,"大人万安,小人有眼不识泰山。"
"快起来,快起来!"曾国藩扶起赵烈文,"请赵先生收拾书剑,我们一起到九爷军营里叙话。"
听说来者正是那年阻止攻三河的赵烈文,国荃、贞gān都另眼相看。吃完饭后,曾氏三兄弟向赵烈文请教破安庆之策。
赵烈文从从容容地说:"长毛守城,有句老话,叫做守险不守陴。就是说,jīng兵良将都放在城外的险要之处,城内的反而是老弱病残。破安庆,就要从这里下手。安庆的险要首在北门外的集贤关。破了集贤关,安庆城一半到了手。次在菱湖石垒,菱湖石垒一下,安庆就是一座孤城。不出十天半月,即使外面不攻,内乱亦必自起。"
曾国荃cha话:"集贤关我们打过几次,石垒坚固,更兼刘玱林凶猛异常,这块硬骨头不好啃。"
赵烈文微笑着说:"集贤关硬攻不能奏效,要采取另一种办法。"
"惠甫先生,你若帮我们破了集贤关,家兄一定重重保荐你。"曾贞gān说。那夜,他亲耳听见六哥说过赵烈文。在他的心目中,此人是个奇人。
"保荐不敢。"赵烈文谦虚了一句,继续说下去,"集贤关的五千人,的确是安庆守兵的jīng锐,刘玱林也可谓长毛中的名将,但刘玱林的副手程学启和他的一班子兄弟,却有空子可钻。"
"程学启是个什么人?"曾国藩问。
"破集贤关就在此人身上。"赵烈文这句话,将曾氏兄弟的qíng绪大为提高了。"在下这几年在安徽,对此人颇有所了解。他是桐城人,咸丰五年在本省投的长毛。"
"程学启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曾国荃问。他心里突然冒出一个主意:将程学启的家人抓起来,以此来要挟。
"程学启家里没有人了,他从小父母双亡。"
"呵!"曾国荃很失望。
"父母死后,程学启靠乞讨糊口,在下九流中长大,混得了一身好武艺,在桐城县里称王称霸,为非作歹,从县衙门到老百姓,个个都怕他。县太爷明里奈何他不了,便使了一个暗法子,用钱买通了庐江城里几个无赖。咸丰五年三月的一天,程学启过二十六岁生日,那几个无赖接他到庐江喝酒。
喝到半夜,程学启酩酊大醉,无赖们将他的手脚死死捆紧,扛到江边,对着他的胸口刺了几刀,登时血流满地。无赖们见他已死,便一走了之。第二天凌晨,庐江城郊一个姓穆的老太婆到江边洗衣服,见一个全身是血的大汉在呻吟。穆老太婆吓了一跳,立即回家叫来儿子穆老三。穆老三把程学启背到家中,一进屋,他又昏死过去了。穆老太婆给他抹去血,洗净伤口,穆老三又拣了糙药替他敷上。程学启醒过来,想起昨夜的事,万分感激穆家母子的救命之恩,当即认穆老太婆为gān娘,与穆老三拜了把子。一个月后,程学启复了原,他知道自己的仇人太多,混不下去,于是gān脆投了长毛。程学启有本事,打仗不怕死,很受陈玉成赏识,年年升官,现在已是监军了。程学启在贼中得了势,当年一班痞子弟兄都来投奔他,这些人大部分也当了官。程学启对任何人都不讲qíng义,唯独对穆家母子的恩德不忘。这些年给了穆家不少银子,但穆家不承认,可能是怕惹祸。"
曾国藩说:"程学启能知报答穆家的恩,可见良心尚未完全泯灭。"
赵烈文说:"正是大人这话。我想如果能够买通程学启,要他在内部发难,外面再配合,集贤关就可以破了。"
曾氏兄弟都认为这条路子值得一试,于是请赵烈文先去庐江找到穆老三,打听程学启最近的qíng况。
52书库推荐浏览: 唐浩明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