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_梅毅【完结】(78)

阅读记录

  四月间,金人掳掠徽、钦二帝及皇族嫔妃等北去,宗泽闻信马上提军星夜兼程,想从大名渡河在路上邀击金军,抢回被俘的徽钦二帝,"而勤王之兵卒无至者,遂

  不果。"金军十多万,归北时层层设防,宗泽手下区区数千兵马,康王赵构不发一兵一卒,老英雄只得仰天长叹。

  金人撤退后,被迫为帝的张邦昌马上奉宋哲宗废后孟皇后"垂帘听政",这位元佑皇后深晓大礼,手书宣示中外,表示拥立康王赵构继承帝位。于是,公元1127年yīn

  历五月十五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登上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当日,元佑皇后孟氏在东京撤帘,象征皇权jiāo接完毕。

  赵构当皇帝后,遥尊被金人俘走的宋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所以,在宋史或宋人笔记中有"渊圣"字眼出现,指的就是那位倒霉宋钦宗。新政权又尊元佑皇后为

  元祐太后,遥尊(赵构)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遥立夫人邢氏为皇后(此二人皆被金人掠走),故而有"遥尊"、"遥立"之说。

  赵构称帝后,立授huáng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huáng潜善是张邦昌僣位后第一个跑来通风报信的人,汪伯彦是第一个率相州军迎接赵构的人,二人

  日后为祸甚烈,与高宗赵构小人相惜,磁场相应。武将方面,宋高宗当时能指挥得动的大概有如下数人:统河北兵的王渊、杨惟忠,统陕西兵的刘光世,统师府兵及招

  降贼盗兵的张俊、苗傅。为了统一军政,赵构设置御营司,以huáng潜善为御营使,汪伯彦副之,任命王渊为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一行事务",韩世忠为左军统制,张俊为

  前军统制,杨惟忠主管殿前御林军。上述诸人,构成了赵构匆匆称帝后糙台班子的主要支柱。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huáng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jīng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这首《苏武令·塞上风高》是李纲罢相后所写,满纸悲愤和激越,对徽钦二帝被金人北俘之事刻骨铭心。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侵汴京撤围而走,有力报汴京不

  失大功的李纲被贼臣们合力排挤,外贬宁江。金兵再来,窘急的宋钦宗忆起李纲好处,召其为开封尹。当时李纲正在长沙,闻诏立刻率湖南的勤王兵马入援。行至半路,

  汴京已经失守。宋高宗即位后,收拾天下人心,自然首先召李纲入朝,任其为尚书右仆she兼中书侍郎。

  听说李纲被任命为相,宋高宗的大臣中丞颜岐急忙上奏:"张邦昌为金人所喜,虽封为三公郡王,应再加同平章事;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应在他未来之前

  罢掉他!"宋高宗不理,颜岐五次上表。赵构最终也烦,召来颜岐,历声说:"朕即位为帝,恐怕金人也不高兴吧!"一句话,"颜岐语塞而退。"高宗君臣之所以如此怕得罪

  金人,主要是因为徽钦二帝在金人手中,所以,赵构即位后马上就表示对张邦昌以及其他附金大臣"一切不问".颜岐死心眼,一条路走到黑,自然引起高宗不悦。

  汪伯彦、huáng潜善也不高兴,他们自认为对高宗赵构有拥戴之功,肯定能入相,结果皇帝反招李纲坐这个位置,自然yīn中忌恨。所以,李纲还未入朝,一股无形的反

  对力量已经形成。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李纲入见宋高宗,"涕泗jiāo集,帝为动容".李纲也不绕弯,立上"十事":第一,议国是。以守为上策,修政事,励士气,然后可议大举

  ;第二,议巡幸。建议高宗要回鸾汴京一次,以慰京中百姓之心。然后,巡幸天下,"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第三,议赦令。恢复张邦昌之前的宋朝赦书常仪。

  第四,议僭逆。明诛张邦昌,以正典刑。第五,议伪命。清算附金伪官,以鼓舞士气。第六,议战。军政久废,应重申纪律,赏罚分明。第七,议守。金人狡狯,其势必重来入侵

  ,应先前在huáng河、长江、淮河一线置守御。第八,议本政。改变当前政出多门的qíng况,权归朝廷。第九,议久任。靖康年间进退大臣太快,应对官员慎择久任,提高信任度

  .第十,议修德。建议高宗皇帝孝悌恭俭,以副四海人望。

  宋高宗仔细研究了李纲的十条建议,颁之于朝,惟把"议僭逆、议伪命"二事留中不发,一是怕激惹金人,二是刚刚坐稳帝位,不想把受过伪命的大臣都法办,那样

  一来就无人可用了。李纲固执,以辞去职位相威胁,死活要高宗皇帝处理张邦昌等人,同时表示:"近世士大夫寡廉鲜耻,不知君臣之义。靖康之祸,仗节死义者惟有李

  若水一人,应加以赠恤。"高宗对李若水赠官抚恤自然好办,但对张邦昌这种主动送玉玺给自己的人,一时还下不了手。由于李纲坚执已见,高宗无奈,只得把老张窜贬

  潭州,并陆续处理了王时雍、徐秉哲等人。

  而后,在李纲建议下,宋高宗又设河北招抚司、河东经制司,以张所、傅亮分别担任招抚使,并下诏诸路募兵买兵,各自为战,极大牵制了金军的力量。特别是在

  河北,当地义民"应募者十七万人。"他入朝后,上奏高宗赵构,希望皇帝能汴京,重整河山。但是,宋高宗最讨厌臣下以恢复为名让他回汴京,那里最接近"前线",这位

  皇帝惟恐自己也像父兄一样被金军逮去。

  张所带千余道空名告身(委任状),只携三千兵卒前往河北,一时间义兵云集,王彦等人纷纷被招至旗下。岳飞也向张所报到,被任为中军统领。张所问岳飞:"你

  一人能敌几个敌人?"兵飞回答:"勇不足恃。用兵主要是计谋取胜!"张所大惊:"看来你不象是行伍出身的粗人!"才能得展,岳飞也向张所建议皇帝应该还汴京以保河

  南地。此言正中张所之意,他马上提拔岳飞为武经郎。

  高宗怯懦。在huáng潜善、汪伯彦二人窜掇下,他又要"巡幸"东南,实际上是想脱离jiāo战前线往更安全的地方逃窜。李纲坚执不可:"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

  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应前往襄州、邓州,以示不忘故都,由此可系天下民心。不然,中原非复我大宋所有!"

  赵构细思,也觉有理,诏告天下谕其还都之意,"读者感泣".很快,huáng、汪二人力劝高宗出避兵锋,一再反复之后,赵构决定逃往扬州。同时,他又下诏召回张所、

  傅亮二人。

  得知自己计不得施,李纲心灰意冷,执意求去。高宗赵构假意挽留,李纲泣言:"为臣老家本在东南,本意也希望陛下巡幸东南。但是,陛下一离中原,后患不可尽言

  !愿陛下以宗社为心,以生灵百姓为意,以二圣(二帝)未还为念!"高宗惟惟,心中老大不悦,他特别讨厌臣下言及父亲徽宗和兄长钦宗,二人如果有一人得归,依理

52书库推荐浏览: 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