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_易中天【完结】(42)

阅读记录

  问:谁当接班人,不是有规矩、有制度吗?(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答:那是“天下有道”时的事,“礼坏乐崩”的时候就不好说了,君主完全可能由着xing子胡来。更糟糕的是,按照韩非的说法,男人到了五十岁还很好色(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女人过了三十就看不得(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母亲一旦失宠,儿子的储君地位就会动摇。这时,最大的“利”,就会变成最大的“害”。

  问:那又怎么办?

  答:只有抢班夺权,gān掉那好色的、宠爱小老婆和小儿子的在位之君。这个时候,毒酒之类的东西,绞杀之类的手段,可就派得上用场了。王后和太子近在君侧,做起来是很便当的。于是韩非感叹说,既然老婆孩子都相信不得,还有谁可以相信呢?没有了(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问:这话听起来真让人起jī皮疙瘩。

  答:是啊!韩非可以说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且是惊心动魄的“直面”!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谁,像他这样说出了人xing中恶的一面,而且还说得那么直白,那么冷峻,那么不动声色。这可真是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在读过《韩非子》以后,你不觉得孔子的“克己复礼”有点迂腐,墨子的“兼爱天下”有点矫qíng,庄子的“自在逍遥”有点轻飘飘吗?事实上,在韩非这种沉甸甸的冷峻面前,孔子的厚道,墨子的执着,庄子的làng漫,几乎一下子就失去了分量,变得单薄、空dòng、苍白无力,甚至滑稽可笑。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问:于是,韩非不再相信人,只相信制度?

  答:其实就连制度,韩非也不全信。只不过在他看来,多少能够起点作用的,也就是制度。其余那些,比如思想工作、道德教育、舆论监督等等,全都没有用。

  利害与善恶,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

  问:韩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答:因为他想清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善、有恶。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想不清这一点,就回答不了前面的问题。

  问:怎么想?

  答:问动机呀!请问,有人作恶,是因为他们有此嗜好吗?当然不是。那么,反过来也一样。有人做好事,也不因为他们喜欢行善。

  问:怎么就不会有人喜欢行善呢?

  答:因为按照辩证法,有人喜欢行善,就有人喜欢作恶。这样一来,我们又得再问,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行善,有人喜欢作恶呢?

  问:天xing。解释为天xing,不行吗?

  答:不行。人,都是一样的。人xing,也都是一样的。不一样,就不能叫“人xing”。因此,人的天xing,要么像孟子说的那样,是“向善”的;要么像韩非说的那样,是“本恶”的。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一部分人“天xing向善”,另一部分人“天xing嗜恶”。

  问:荀子不是说人xing有善有恶吗?

  答:那是指同一个人,不是指不同的人。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人身上,既有善,也有恶。所以,同一个人,可能会有时候行善,有时候作恶。这又反过来说明,作恶和行善,决不是天xing使然,不是某些人天生喜欢行善,某些人天生喜欢作恶。

  问:那是什么?

  答:利害使然。韩非说:“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qíng也。”也就是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之所至,趋之若鹜;害之所加,则避之唯恐不及。这是人之常qíng。如果利害关系不大,或许还能讲点道德,守点规矩。一旦诱惑无法抵御,或者危害难以承受,恐怕就顾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甚至法令不法令了。

  问:有证据吗?

  答:有,韩非就讲过这样的故事。这故事说,楚成王先是立商臣(也就是后来的楚穆王)为太子,后来又打算改立他人。商臣就去找自己的老师潘崇,问应该怎么办。潘崇问,你能接受事实吗?商臣说,不能。潘崇又问,你能出国避难吗?商臣又说,不能。潘崇再问,你能发动政变吗?商臣说,能。结果商臣带兵bī宫,请他老爸上吊自杀了。这个商臣,岂能不知“杀父弑君”是“罪大恶极”?当然知道。但是利害关系太大,也就只好对不起。

  问:做好事,也是出于利害关系吗?

  答:在韩非看来也是。地主给长工送饭,长工帮地主gān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嘛!只不过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就不同。对于长工来说是“善”的(比如送饭),对于地主来说却是“利”。反过来也一样。由此可见,利害与善恶,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在己为利害,在人为善恶,如此而已。硬要讲道德,也只能说,利人利己是善,损人利己是恶。但不论善恶,总归要利己。

  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呢?

  答:我们认为,这个可以有。韩非认为,这个真没有。

  问:于己有利,才做好事?

  答:是啊!在韩非看来,人不为己,谁肯早起?所以,要鼓励人们做好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好人有好报。要防止人们做坏事,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恶行有严惩。

  问:明白了,还是赏罚二柄。

  答:没错。所以,就算要进行道德教育,也得把利害关系说清楚了。要告诉大家,做好事其实对自己有利,做坏事其实对自己不利。因为你帮别人,别人也会帮你。你害别人,别人也会害你。是得到祸害好呢,还是得到帮助更合算,诸位自己想吧!

  问:这话我怎么听着耳熟啊?是墨子的观点吧?

  答:正是。讲功利,讲实惠,承认趋利避害的合理xing,是墨家和法家的共同之处。不同的是,墨子以利害说道德,韩非以利害说制度。也就是说,在墨子看来,正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要讲道德。为什么呢?因为你也不讲道德,我也不讲道德,人人损人利己,结果是大家都受损害。相反,如果都讲道德呢?人人都能得到爱和帮助,包括你自己。

  问:这不是很对吗?法家为什么不赞成呢?

  答:因为墨子所说,不过道理。道理,谁信呀?还是得动真格的。或者说,必须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好人有好报,恶行有严惩。谁能保证这一点?制度。

  问:制度就那么可靠吗?

  答:也有靠不住的时候。韩非自己讲的一个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故事说,伍子胥逃出楚国,被守关的官吏捕获。伍子胥说,大王之所以通缉我,是因为我有一颗宝贵的珍珠。不过这颗珍珠现在已经丢了。你要是把我送到大王那里去,大王问起来,我就说珍珠被你私吞,你看着办吧!结果那守关之吏把伍子胥放了。按说,楚国也是有刑法和制度的吧,怎么不起作用了呢?道理很简单,再完善的制度,也要由人来执行。所以,只有“良法”,没有“好人”,天下还是不能太平。如果只讲制度,不讲道德,那就还会更乱。

52书库推荐浏览: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