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7:大宋革新_易中天【完结】(27)

阅读记录

  韩琦泪流满面,驻马不能前行。[62]

  西夏那边,则有人题诗于边境寺庙:夏竦何曾耸,韩琦未是奇。满川龙虎举,犹自说兵机!意思很清楚:好水川里早已龙腾虎跃,大宋将领还在纸上谈兵。你们这帮空谈误国的家伙,根本就不是我们西夏的对手![63]

  这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胜利了的李元昊却居然称起“儿皇帝”来。庆历三年(1043)正月二十四日,他送来尊称仁宗为“父大宋皇帝”的书信,表示愿意讲和。这就有点像宋江了。看来就连党项人都知道:yù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作为手下败将的北宋君臣却不满意,因为李元昊并没有在信中称臣。帝国并不在乎陛下多一个儿子,却很在意对方是否臣服。为此,韩琦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与写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枢密院长官晏殊翻脸。

  没错,晏殊和仁宗原本都主张尽快了结。

  来回磋商一年多,李元昊终于同意称臣。当然,这需要花钱买。成jiāo价格是:每年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饼二万斤,冬天的烤火费和生日礼物另算,逢年过节前来恭贺新禧时的回扣也另算,而且那回扣恐怕要超过贺礼。[64]

  毫无疑问,这笔钱不能算是战争赔款,而是“父皇给儿臣”的赏赐。但李元昊不在乎。谁都看得出,他之所得远远超过老爸,也实实在在。臣不臣的,有什么关系!

  奇怪,李元昊不是看不上绫罗绸缎吗?

  但是西夏的臣民在乎。连年征战的结果,是牧民们喝不上茶,贵族们穿不上漂亮衣服,难免怨声载道。李元昊不得不做出政策调整,豪qíng壮志之类只能暂时放在一边,尽管他最后还是弄得众叛亲离,死得不明不白。[65]

  宋人签订又一次“澶渊之盟”也不难理解。看看本页的地图就知道,这个王朝自开国之日起就疆域狭小,不要说比不上汉唐,就连西晋都不如。西晋尚且拥有西域和今天的云南省,宋则连这也没有。西域归了回鹘,包括西州回鹘和黑汗(喀喇汗),云南则属于大理。大理在唐代叫南诏,五代时改名大理,国都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国王姓段,白族。

  上下地图中深色部分分别为西晋和北宋的疆域范围,下图中标记了大理国的位置。疆域范围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大理在宋代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正史仅仅记载其国王段和誉在徽宗政和七年(1117)被册封,以后又很快就不了了之,段和誉也在金庸小说中变成了段誉。总之,大理和西夏在正史中都不被视为正宗王朝,尽管从北宋到南宋,只有大理和西夏政权稳定,版图不变,直到被蒙古人所灭。

  赵宋官家却不得不高度警惕,也不得不拨出巨款,既花钱买和平,也花钱买稳定。实际上在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国家而是皇权。国家的危险在边境之上,皇权的在萧墙之内。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是宁可牺牲军事效率甚至国家安全,也要保证皇位不受觊觎,皇权不会旁落的。

  于是,就有了极具赵宋特色的治国方略。

  [54]关于党项的来历,请参看(德国)傅海波、(英国)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顾颉刚《宋蒙三百年》。

  [55]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六月条和卷六十四景德三年十月条,他们讲价是在景德二年,成jiāo是在景德三年。

  [56]见《宋史·夏国传上》。

  [57]转引自顾颉刚《宋蒙三百年》。

  [58]见《宋史·夏国传上》。

  [59]以上请参看(德国)傅海波、(英国)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60]见《宋史·夏国传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五宝元二年闰十二月条。

  [61]见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及所引。

  [62]见(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二。

  [63]见(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二韩魏公遇刺条。

  [64]以上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九庆历三年正月条,卷一百五十二庆历四年五月条、十月条、十二月条,具体日期请参看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

  [65]关于李元昊之死,请参看(德国)傅海波、(英国)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第五章

  新战略

  谁是包公

  据说,仁宗皇帝出生以后就哭个不停。

  哭是有原因的:未来的皇帝知道执政不易。是啊,契丹索要无已,西夏悄然兴起,越南人还会进入广西。因此小家伙很不愿意来到这人世间,做什么大宋天子。

  此事终于惊动天庭,派太白金星来解决问题。这也并不奇怪。正如本书

  第一章所说,玉皇大帝原本就是仁宗的父亲真宗弄出来的,岂能不管?太白金星则化身为老头,走进宫里抱起婴儿在他耳边说了八个字,孩子就不哭了。

  他说的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1]

  原来,玉皇大帝为了报答真宗的供奉,已经安排了两座星辰下凡辅佐仁宗。文曲星是包拯,武曲星是狄青。这虽然是民间传说,却不妨碍我们通过他俩发现问题。

  没错,这两个人的故事很有代表xing。

  就说包拯吧!他的名字,在华人世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从来不读书的也知道,戏文里“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意味着什么:那一定是要主持公道,为民伸冤。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在民众心中是明镜高悬执法如山的象征。

  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据正史记载,包拯权知(临时主持工作)开封府时,曾大开正门。民众但有冤qíng,可以直接上堂控诉。办事人员做不了手脚,一贯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纷纷收手。没人敢来说qíng,红包也送不进去。当时的流行语把行贿请托叫作打通关节,民间的谚语则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哈,包公比阎王爷还铁面无私。

  也有人说:包拯比huáng河水还清。

  清官包拯似乎也明察秋毫。他担任天长(今安徽省天长市)知县时,某农民投诉,不知是谁割了他家牛舌头。包拯对他说:回去把牛杀了卖掉。没过多久,就有人来举报那农民私自杀牛。包拯说:割他家牛舌头的,就是你吧?

  那人魂飞魄散,当场认罪。

  这就是dòng悉人心了。因为按照大宋刑律,私自杀牛是犯法的。没有舌头的牛无法存活,只能杀了卖掉。因此,割人家的牛舌头,一定是想栽赃陷害。包公这样处理,便既能让罪犯自投罗网,也能让农民多少弥补一点损失。[2]

  好官!确实是好官。

  可惜正史的记载只有这一例,民间传说和戏曲里的故事则基本上都不靠谱,三口铡刀更是子虚乌有。宋代任何官员都没有先斩后奏的特权,更没有什么尚方宝剑,要制造冤假错案也极为不易。因为两宋的司法可谓制度既健全,执行亦严格,法制建设的成就在中华帝国史上堪称一绝,既超过了之前的秦汉唐,更超过了之后的元明清。[3]

52书库推荐浏览: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