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_曹昇【完结】(88)

阅读记录

  李斯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斯乃局外之人,有八字相送相国:不谏为谏,不谏胜谏。望相国跳出棋局,头脑清醒深思之。”

  吕不韦心中不悦。不谏为谏,不谏胜谏,这算什么话!敢qíng被关起来的不是你的老相好。人生能有几回失而复得的机会,你李斯又怎会知道?

  吕不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吕不韦走后,李斯的长子李由问李斯道:“阿父,何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

  李斯满意地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孺子可教也。他爱怜地望着李由,李由已是一个十六岁的俊秀少年,李家未来的荣耀和希望,就背负在他肩上了,可要好好地言传身教才行。李斯于是反问道:“居,吾语汝。以汝之见,秦王yù囚太后到何时?”

  “大概会一直囚禁下去吧。”

  李斯摇摇头,又问道:“秦王为何囚太后?”

  “秦王既恨太后,又惧太后。”

  李斯再摇摇头,道:“秦王于太后,恨固有之,惧则未必。嫪毐车裂,三族诛尽,党羽剪除。如此一来,太后深处孤独,何足为患?秦王虽恨太后,然母子连心,恨不可久。今秦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囚禁母后,招笑天下,已历半岁,初衷未改,岂徒恨哉!”

  “然则秦王囚太后之用意何在?”

  李斯赞许一笑,道:“此问方中要害。问对问题,已是知道了一半答案。吕不韦与太后有旧qíng,是以关心则乱,只yù救人,却不能作此一问。吕不韦如能作此一问,必能明晓吾之所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绝非虚言。秦王初囚太后,乃是出于盛怒之下。今怒气渐消,犹不肯放归,何故也?太后执掌国政将近十年,根基深厚,朝中诸多大臣,此前是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嫪毐之党在明,易灭;太后之党在暗,难索。秦王又知,太后必求救于吕不韦,吕不韦也必唆使党羽,为太后游说。今太后罹难,凡为太后谏者,非太后之党,则吕不韦之党。秦王因而诛之,其中纵有秉公而言者,也宁错杀,勿枉纵。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则必废太后与吕不韦。废太后与吕不韦,则必先除其党。此乃秦王囚太后之用意所在也。吾语吕不韦所云不谏为谏,不谏胜谏,亦盖谓此也。即便不谏,秦王迟早终释太后,是谏也。qiáng谏则自伤羽翼,去势招祸,是不如不谏也。”

  李由感叹道:“秦王仅长我六岁而已,心思之深,竟如此不可测?”

  李斯道:“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此天授之术也,非人力所能及。终有一日,你我父子将同朝为官,汝须谨记,秦王断非寻常之王,汝当时刻心怀敬畏。人畏火,知避之,则能保全;人轻水,常戏之,则溺。唯敬畏秦王,方可与之持久周旋,切记切记。”

  李由又道:“吕不韦年老昏庸,看来已是来日无多,继其位者,阿父乎?”

  李斯怒斥道:“小子无状,口气竟如此狂妄!吕不韦已是名垂史册之人,当不朽也,非此刻你我所能訾议。等你异日坐上相国之位,再臧否吕不韦不迟。吕不韦能有今日,岂妄得哉!适才其于外客一说,dòng见深远,非常人所能道也。虽未必成真,亦堪足警醒。况且人不可忘本,若无吕不韦,为父不能至今日。吕不韦倘有他事相求,为父必倾力相助。至于太后一事,只因爱莫能助,故而婉拒,心实有愧。此中利害,汝不可不知。”

  李由肃然道:“阿父教训得是。”

  【5.敢以太后事来谏者,死!】

  虽说李斯不肯做出头鸟,但肯做出头鸟的还是大有人在。先有大夫陈忠以太后之事进谏嬴政。可想而知,为了这次进谏,陈忠定然jīng心准备了一大篇讲稿,义正词严,雄辩滔滔,可谓志在必得。不料嬴政根本没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命人剥去他的衣裳,置其身于蒺藜之上,捶而杀之,陈其尸于阙下。嬴政下令曰:“复有yù以太后事来谏者,视此!”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有陈忠的例子摆在眼前,试问还有谁人胆敢以身试法?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个陈忠倒下了,N个陈忠却站了起来。朝中大臣,有如飞蛾扑火,纷纷冒死来谏。嬴政也毫不含糊,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绝不手软。

  这一杀,从嬴政九年九月直杀到嬴政十年三月,前后死者二十七人,尸积成堆,天下震怖。这二十七人中,虽以吕不韦和太后的拥趸居多,但也不乏确系忧国忧君、秉公直谏者。二十七人,数目非小,前赴而后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必死而竟死之,不可谓不悲壮,不可谓不惨烈。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叹息久长。而居于幕后的吕不韦和太后,感受更为深切。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官员,一个个都是ròu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也不禁悲从心来,彷徨无策。

  所谓的死谏、尸谏,于此前的历史中也偶有出现,然而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死谏,直到此时才算是开了先河。

  礼云:“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显然,在礼记中,死谏是既不鼓励,也不提倡的。死谏,作为人臣的最后选择,乃不得已而为之。但关于这一行为的评价,却可以公者见公,私者见私。

  自其公者言之,为人臣者,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所看到的是坚持信念的光辉形象,是虽死不辞的凛然气节。但自其私者言之,却又是在要挟人主,置其于进退两难,杀则有不仁不义之谤,不杀则等于自承错误,威风扫地。而死谏者这边,谏成则天下耸动、人人敬叹,失败也不妨落得个诤臣烈士、磊落英名。

  拥有这么一大批不惜以xing命为赌注,也要匡正人主之失的大臣,嬴政是觉得欣慰还是愤怒呢?他是从公的角度还是私的角度来审视评判这次死谏事件的呢?关于这些,史书上不曾记载,今天更加无法得知。但随着时间推移,对为臣之道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南宋朝,岳飞对宋高宗赵构说道:“使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自平。”(值得注意的是,岳飞这话不宜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中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此为不可不察。)换而言之,事出重大紧急,为人臣之礼,虽死谏可以。

  姑且不论为太后赵姬而死谏是否值得,令人困惑的是,陈忠等人不是没想过进谏的后果,却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什么?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进谏之后,死或不死,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当然,死的概率相当之高,但不死的概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我们知道,在掷骰子时,连续开大的次数越多,则下一把开小的概率越高。同理,嬴政杀的进谏者越多,则下一个进谏者被杀的概率越低,生还的概率越高。后来的进谏者或许便有着类似的赌徒心态:绝不放弃,继续下注,说不定下一把就全赢回来了呢?于是越输越多。是故老子曰:“知足不rǔ,知止不殆。”

  当然,以概率来解释这次轰动天下的死谏事件,无疑是荒谬和不厚道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忠等人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52书库推荐浏览: 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