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惊悸_梁晓声【完结】(2)

阅读记录

   [社会文学] 《红色惊悸》作者:梁晓声【完结】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情节沾染着些许黑色幽默的长篇小说。1967年的11月,四个红卫兵在重温红军长征路的途中,被冰冻在岷山的冰天雪地中。三十四年后,他们被登山训练队发现,并在科学家精心布置的环境中醒来。时空隧道把四个思想意识依然停滞于“文革”时代的红卫兵带到了我们生活的时代。于是,他们震惊、反抗、逃避、挣扎、困惑、茫然……

  梁晓声巧妙地把两个时代的历史画卷融合在一起。在他笔下,红卫兵们开始活灵活现地穿行于新世纪的今天。由此梁晓声把几十年来社会形态的裂变表现得鲜明而深刻,细致而生动。

  第一部分

  自序

  某一时期,我备感自己在现实主义这一条创作道路上疲惫不堪,而且走投无路,于是不得不踉跄拐向荒诞一径。

  实在地说,我对荒诞现实主义并不多么的青睐;我的选择只不过是现实主义作家的无奈罢了。

  虽然,“文革”早已成史;但依我的眼看来,“红卫兵心态”和“造反派心态”,似乎又悄然的氲氤成阵。形形色色的“愤怒青年”们的“愤怒”表演,每令我瞠目结舌;我理解,我心痛。

  时代毕竟已开始迈向理性阶段,人对时代的认同感毕竟已是当代人的一种明智。即使当年的“红卫兵”们在今天活转了来,那也是要服从自己们的理性和明智的——此点,乃是我写这部小说的初衷。

  少数伟人们,或可称为“时代之父”;而我们平凡的人们,其实只不过永远是时代的儿女。顺应时代不可能不成为我们的生存法则……

  红色惊悸 第一章(1)

  日落的情景其实在任何地方都不是优美的,而是忧美的。

  人心感受抑或依恋那美的时分,往往会不禁而平静地渐生出一缕又一缕的惆怅。人心依恋日落的情景,如牧羊犬于傍晚依恋主人帐篷里泻出的光。那一种惆怅啊,仿佛一双无形的手将人心合捂着了,使人心温暖而又愀然。

  此刻,它的一半已无可奈何地坠下去了,另一半疲惫地偎着岷山白雪皑皑的峰顶,表演着它最后的坚持。好像被戟叉举着的半个苹果,红得不能再红了啊!宁肯那样子永远地祭什么也不甘愿完全消失似的。

  表演辉煌乃是最最吃力之事。

  2001年的这一轮落日,是多少地显出一些它的疲惫了。

  自从盘古开天地,它一天一次地,一直那么坚持着的啊!

  广阔的一片瀑布般的“鲜血”,从山坡向峰顶缓缓倒流——那是由于它的坚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仍在无可奈何地坠下去。它最后的如血般的彤耀,也无可奈何地缩敛着。

  大壑深处,雾锁云横;冰崖摩天,气象万千。它竟真的完全坠下去了。在那一瞬间它努力向上跃了一次,接着就仅剩下月牙儿似的一段弧。只不过不是银白色的,而是更加的血红了。那情景望去也就不但忧美,几乎凄美了。

  刹那间赤霞喷现,“血”溅一空。仿佛它的坠落是以自爆结束的。

  一分钟后连霞的残骸碎片也从岷山的峰顶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自天穹向岷山降下夜的大幕,同时以无形的力镇压下了无边的寂静。

  在那无边的寂静中,在岷山的半山腰,在皑皑的雪坡上,有几个表情肃然的人环立着,他们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望向一处——他们所望的是四具拥抱作一团的冻尸。“他们”已被冻僵三十四年了。确切地说,那是四名1967年的红卫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四名红卫兵要向全世界证明,红卫兵也是英雄好汉!

  被政治狂热冶炼过的躁动不安的本欲,像

  青春期的痤疮一样冻结在他们化石般的脸上……

  他们眸中凝固着对死亡的恐惧……

  也许,三十四年前,由他们口中哈出过的最后的热气,仍在岷山的大气成分中循环着吧?

  也许,他们将被雪崩覆盖之际,呼喊过什么口号吧?

  那年龄最小的女红卫兵,仰着她的脸,她在望替他们抻开着军大衣的那位红卫兵——他的头发齐刷刷地向一个方向飞扬起来。他的帽子哪里去了呢?她的嘴张开着,分明的曾在狂风中喊过一句话。那是一句什么话呢?

  而他也在低头俯视着她——他脸上凝固着一种罪过的表情——她看去才十五六岁,也许刚刚上初中……

  他的罪过感是由于自己的英雄主义将她那样单纯可爱的小妹妹牵连进了死神的陷阱吗?……

  他们的衣着并不一致。

  但他们身上有相当一致的东西——草绿色的军挎包。它里面也有相当一致的东西——野菜窝窝、毛主席语录……

  一致的还有他们胸前的毛主席像章和他们臂上的红卫兵袖标……

  几位地质考察者已经惊愕又肃然地围观了他们许久……

  谁也没贸然上前触碰他们……

  谁也没留意到天色黑下来了……

  一束强光刺破黑夜,直射这里——于是他们听到了直升机的马达声……

  科学是人类发现荒诞的眼。

  科学也是复制荒诞的魔杖。

  当荒诞成功地被复制了,科学获得与发现荒诞一样的满足和光荣。

  7月,即使在中国这座北方的城市,晚风也已经开始变得像从某个巨大的厨房里排出的一样,令人感到有点儿微微沉醉的熏热了。

  闹市区那条繁华的步行街行人如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年轻女人们越来越培养起了对棉花、丝绸和化纤的节约意识。也就是培养起了对一切布料和一切

  纺织品的节约意识。体现在夏季衣着方面那就是穿得越来越少。基本上可以用“瘦、露、透”三个字概括。这座北方城市的服装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只消花一百元,一个年轻女人便可以把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包装得特别时尚,或者特别前卫。如果善于讨价还价,五六十元便足够了。比如可以花十元钱左右买一件色彩和样式都很流行的小衫,再花十元钱左右买一条女式短裤或者短裙,其实五六十元都用不了。最后花上十元钱买一双拖鞋不是就把自己的身体包装齐了吗?不分南北,在几乎全中国的大小城市,严格意义上的女鞋也是越来越不好卖了。另一种介于鞋和拖鞋之间的足着物应运而生。说它是鞋它只有鞋面没有鞋帮,说它是拖鞋它却有很厚的底和很厚的跟。这一点决定了它根本不是为了女人们在家里当拖鞋穿而生产的。事实上也是,她们外出时换下拖鞋穿上它,进了家门以后换下它穿上拖鞋。这一种似鞋非鞋似拖鞋非拖鞋的女性足着物,在2001年成为普遍的女性时尚,其时尚之风方兴未艾,使中国的制鞋业受到相当严重的冲击。全国鞋厂的库里积压着成百亿双鞋,而那一种似鞋非鞋似拖鞋非拖鞋的不伦不类的东西,以其十二色俱全的鲜艳色彩,在大商家的柜台上和个体户的摊床上,自信地挑逗着追求展露足之美的女性的购买欲……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