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_高阳【完结】(104)

阅读记录

  至于印票必出自海关,是麦林坚决的主张。因为他虽相信胡雪岩与左 宗棠,却不相信有关各省的督抚,到时候印票如废纸,无可奈何;而海关由

  洋人担任税务局,一经承诺,没有理由不守信用。

  这在胡雪岩却是个难题,因为除江海关每月协解三万两,可以情商上 海道先出印票以外,其余各海关并无协饷之责,就不见得肯出印票。想来想

  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奏明朝廷,每月由各省藩司负责将应解甘饷,解交本 省海关归垫。

  幸好协饷各省都有海关,每月闽粤两海关各代借二十四万;浙海关代 借四十二万两;加上江海关本身应解的十八万两,共计一百零八万两,所缺

  只有十二万。胡雪岩建议左宗棠要求湖北每月协饷两万,由江汉关出十二万 两的印票,合成一百二十万整数。

  这些办法,左宗棠完全同意;但等奏准,已在开春,丝茶两市方兴,

  正须放款,因而利息提高到一分三厘。这是从未有过的高利贷,于是流言四 起,说胡雪岩从中渔利;尤其是李鸿章一派的人,不但展开口头的攻击,而

  且亦有实际的破坏行动。

  这个行动很简单,却很有效,就是策动江海关税务司拒绝出具印票。 一关如此,他关皆然,几于功败垂成。

  经过胡雪岩的巧妙斡旋,这笔大借款还是做成功了。是为中国借外债 的开始;而左宗棠的勋业,以及胡雪岩个人的事业,亦因此而有了一个新的

  开始。但福者祸所倚,“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结局,相当凄惨;种因亦在于 此!

  第一章

  光绪七年三月初七,胡雪岩终于践约抵达北京。同行的有两个洋人, 一个是在华经商多年,泰来洋行的经理,德国人福克;一个是英商汇丰银行 的代表凯密伦。

  由于这年天气格外冷,天津海口尚未解冻,所以胡雪岩是从陆路来的, 浩浩荡荡十几辆车,一进右安门,直投前门外草厂十条胡同阜康福钱庄。为

  了接待东家,“大伙”汪惟贤十天以前就预备好了;车队一到,胡雪岩与他 的客人,还有古应春与办笔墨的杨师爷,被接入客厅,特为挑出来的四名伶

  俐的学徒,倒脸水倒茶,忙个不停。胡雪岩是汪惟贤亲自照料,一面伺候, 一面问讯旅况。

  乱过一阵,坐定下来;胡雪岩贴身小厮之一的保福,捧着金水烟袋来 为胡雪岩装烟;同时悄声说道:“张姨太已经打发丫头来催请了。”

  “现在哪里有工夫?”话中似嫌张姨娘不懂事。 保福不作声,只望着屏风后面一个十六、七岁的丫头摇一摇手,表示

  胡雪岩还不能进去——由南到北,通都大邑中,有阜康钱庄,就有胡雪岩的 一处“行馆”;大多有女主人,住在阜康福后进的张姨娘,不甚得宠,所以

  胡雪岩有这种语气。“大先生,”汪惟贤来请示:“是用中菜,还是大菜?” 紧接着又表功:“恐怕两位外国客人吃不来中菜,特为跟文大人借了个做大

  菜的厨子,都预备好了。”

  所谓“文大人”,指的是刑部尚书文煜,他是正蓝旗的满洲人,同治七 年出任福州将军。清兵入关,在冲要之地设有驻防的将军坐镇,其中福州将

  军因为兼管闽海关之故,是有名的肥缺;文煜一干十年,宦囊极丰,有上百 万的款子,存在阜康。汪惟贤知道胡雪岩跟他是在福州的旧识,交情甚厚,

  所以不嫌冒昧,借了他从福州带来的会做大菜——西餐的厨子,来接待福克 与凯密伦。

  既然预备好了,自然是吃大菜。胡雪岩本有些话要问汪惟贤,但因他 也是主人的身分,按西洋规矩,与汪惟贤分坐长餐桌的两端,不便交谈。直

  到饭罢,两洋客由阜康福中会说英语的伙计陪着去观光大栅栏以后,胡雪岩 才能跟汪惟贤谈正事。

  正事中最要紧的一件,便是他此行的任务,跟左宗棠谈一笔三、四百 万两银子的借款。

  胡雪岩急于想知道的是,左宗棠入朝以后的境遇,“圣眷”是否仍如以 前之隆;与两王——掌枢的恭亲王及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关系;以及在

  军机中的地位等等,必须了解得清清楚楚,他才能决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 事不必谈。

  “我看左大人在京里顿不长的。”汪惟贤也是杭州人,跟东家打乡谈,“待 不长”称之为“顿不长”;使得胡雪岩大吃一惊。

  “为啥顿不长?”

  “还不是他的‘沃不烂、煮不熟’的老脾气又发作了。”“沃不烂、煮不 熟”也是杭州的俚语,有刚愎自用之意。接着,汪惟贤举左宗棠在军机处议

  俄约及“海防”一事,来支持他的看法。

  原来新疆回乱一起,俄国以保侨为名,出兵占领了伊犁,扬言暂时接 管,回乱一平,即当交还中国,及至左宗棠西征,先后克复乌鲁木齐、吐鲁

  番等重镇,天山南北路次第平靖,开始议及规复伊犁,要求俄国实践诺言, 而俄国推三阻四,久假不归的本意,逐渐暴露。于是左宗棠挟兵力以争,相

  持不下;这样到了光绪四年秋天,朝议决定循正式外交途径以求了结,特派 左都御史崇厚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又赏内大臣衔,为与俄议约的全权大臣,

  许他便宜行事。

  这年腊月,崇厚取道法德两国,抵达俄京圣彼得堡,立即与俄国外务 部尚书格尔思展开谈判。谈了半年才定议,而且崇厚以“便宜行事”的“全

  权大臣”资格,在黑海附近的赖伐第亚,签订了“中俄返还伊犁条约”,内 容是割伊犁以西以南之地予俄;增开通商口岸多处;许俄人通商西安、汉中、

  以及松花江至伯都讷贸易自由。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大哗,痛责崇厚丧权辱国。而崇厚敢于订此条约, 是因为背后有两个强有力的人在支持,一个是军机大臣沈桂芬,他是朝中足

  以与“北派”领袖李鸿藻抗衡的“南派”领袖,深得两宫太后的信任。一个 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以继承曾国藩的衣钵标榜,在军务与洋务两方

  面的势力,已根深柢固,难以摇撼。在议约的半年中,崇厚随时函商,获得 沈、李二人的同意,才敢放心签约;而且未经请旨,即起程回国,留参赞邵

  友濂署理出使大臣。

  沈桂芬、李鸿章虽都赞成伊犁条约而动机不同。沈桂芬是因为僵持的 局面持续,朝廷既不能不派重兵防守,左宗棠的洋债就不能不借,长此以往,

  浩繁的军费会搞得民穷财尽,用心可说是委曲求全。

  李鸿章就不同了,多少是有私心的,第一、如果中俄交恶而至于决裂, 一旦开战,俄国出动海军,必攻天津,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就不知道拿

  什么抵挡了;其次,左宗棠不断借洋债扩充势力,自非李鸿章所乐见,伊犁 事件一结束,左宗棠班师还朝,那就无异解甲归田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