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神情诚恳。陆陇其准了他的请求;姓余的也言而有信,到了限期,把两年通欠,如数完清。换了别的县官,有此圆满结果,当然高兴;再能抽出片刻工夫,把姓余的传上堂来,说几句嘉许的温语,就算是能体恤民艰的好官。但陆陇其却不是如此。
“你一定在作贼!”他很生气地拍着桌子,“几次比期,你分文没有;我晓得你穷,也没有亲友可以帮忙。我问你,不是作贼去偷,哪里来的钱?”
听这一问,姓余的神色惨淡地答道:“青天大老爷在我们嘉定做县官,哪个敢窃盗?
这钱绝不是偷来的!”
“那么,莫非天上掉下来的?”
姓余的低头不答,却有眼泪掉落在地,这明明是有隐情!陆陇其心想,不逼他一逼,不会吐实。
“哼!”他冷笑说道:“事无不可对人言,如果你的钱,来路清白,为什么说不出口?”
姓余的倏然变色,悲痛相激,忍不住痛哭失声,“大老爷,我实说了吧!”他好不容易才挤出一句话来,“是卖女儿的钱!”
这一下害得陆陇其也是颜色大变,放缓了声音说:“你女儿多大,卖给哪家?细细说给我听。”
姓余的无法从容陈述,哽咽着说了个大概,他有个十六岁的女儿,尚未许亲;为了钱粮征收不足,便要连累“大老爷”的“考成”,于“前程”有碍,因此,将女儿卖给了邻家的儿子。卖得的钱,也不过刚刚够完速欠,因为邻家的境况也不好。
完速欠不是为了免于受责,而是不忍连累县官的“考成”;陆陇其心里越发难过,也就越发不能不问个清楚。
“你那女儿卖与邻家,是作偏房,还是算正室?”
“也不是偏房,也不是正室。他家把钱都凑了给我来完粮,办不起喜事,我也一点都没有陪嫁。就在今夜,悄悄把我女儿从后门送了过去‘圆房’,就算成了亲。”姓余的说到这里,大概是觉得太委屈了女儿,抽抽噎噎地哭得好不伤心。
“你莫难过!”陆陇其说,“等我先找了你邻家来再说。你也带了你女儿来,我自有道理。”
于是陆陇其派人找了男女两造到县衙门,在后堂接见:邻家姓陈,父子两个,问了老陈,确实是买了一个儿媳妇;他那儿子学的虽是木匠,品貌不算粗蠢,也略略识得文字,只是配余家的女儿,无论如何是女家委屈。
老余的女儿名叫寿姑,中人之姿而气度极好,不带丝毫小家子气;陆陇其跟他太太商量,要把寿姑认作义女。陆夫人极其贤惠,而且也爱寿姑的端庄和孝顺,欣然许诺,把她陪嫁的一枝玉钗和一副宝石耳环,赠予义女,作为陪嫁。陆陇其又传鼓吹把寿姑送到陈家合党。一时传为美谈。
不过一个老百姓,完粮的钱的来路,陆陇其心有所疑,都要寻根问底,探明究竟,何况是诬良为盗?所以捕快们都死心塌地,绝不去动那些歪脑筋,打算着想蒙混了事。
但是缉凶也不容易,一元见证,二无线索,唯有下水磨工夫,到茶坊酒肆、书场澡堂去慢慢查访。
“回禀大老爷,”李书办有个要求,“捕快们有个计较,要假做真凶已获,就是那个杀猪屠夫;这是个障眼法,真凶以为有人替罪,可以安然无事,人就大意了,捕快才有机会把他找出来。”
“可以!”陆陇其说:“这一案尚未申详上去,不必报盗杀--本来也还不知道,是不是盗杀?或者另有仇家,或者有人一时见财起意。都未可知。”
李书办打点文书,报的是“是仇是盗,尚在鞠问”,同时在外面放出风声去,说是仇杀无疑。那些捕快们,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则在加紧缉查;果然,不久发现一个以前有案而久未露面的小毛贼,衣衫光鲜,得意洋洋。问他钱的来路,却是支吾其词,没有个可以令人相信的解释。这就不用客气了,下手抓到班房里,一讯而昭;然后请大老爷坐堂,指供历历,绝无虚假,这件命案是确确实实,漂漂亮亮地破获了。
等把获盗定罪的公文,申详上台,到了慕天颜那里,一件公文化做两件,谋财害命一案,报到刑部;杀人偿命,依律定了“斩监候”的死罪,自然照准,只待秋后“勾决”
处斩。
另外还有一案,是专门对付陆陇其的;慕天颜劾他“讳盗”。奏章到京,照例“交部议奏”;这个部是六部之首的吏部,考核官员功过的一司叫做“考功司”,司里为首的叫做“掌印郎中”,下面有郎中、员外、主事等等官员,分职办事,统名“司官”。
司官是不懂公事的,读过书的懂道理;那些满洲的官司,没有读过书的,懂人情世故,他们做官谈公事,就靠情理来判断是非曲直。然而公事并不是处处讲情理的;第一要讲“例”,过去像这类案子是如何如何办理,就叫“成例”。这些成例只有一种人知道,就是书吏,又名书办--这是个世袭的职位,虽有“三年退卯”的规矩,其实换名不换人,张三是他,李四也是他。
陆陇其的案子到了一名赵书办手里,想都用不着想,照慕天颜的意思,办了议复的奏稿,以“讳盗”的罪名,定了“革职”的处分。
书办称司官“老爷”;司官称书办“先生”。考功司掌印郎中“李老爷”看到奏稿,把“赵先生”请了来商量。
“赵先生!”李郎中照多少年来的惯例,跟与他“身分”悬殊的赵书办,站着讲话,“这件案子怕不能这么办吧?”
“是这么办。陆某人初报不指出是盗,就是讳盗,应该革职。”
“那时真凶还没有抓到,所以原报‘是仇是盗,尚待搞问’,似乎没有错。”
“他没有错,我也没有错!”赵书办立刻顶了过去,“成例俱在,还有什么话说?”
“例案不止这一件,可以不可以引用别的例案;从轻处分?”
赵书办把那个头摇得博浪鼓似地:“李老爷,”他将手一指,“例案都在那里,你自己去找好了。”
一听这话,李郎中气馁了,一屋子的档案,堆得碰到天花板,到哪里去找?于是再低声下气地商量,“这陆陇其是清官,能保全总要保全他。赵先生,你说是不是呢?”
不提清官还好,提到清官“赵先生”越发有气,心里在说:天下都是清官,叫我喝西北风?于是冷笑一声,撇着嘴说:“清官值几个钱一斤?”
部文到了江宁,慕天颜委了一员“摘印官”到嘉定;老百姓愤无所泄,几乎要揍那“摘印官”,亏得陆陇其亲自出面弹压,才没有闹出不可收拾的乱子来。
陆陇其的移交随时可办,因为库存和帐目清清楚楚;交了印信,雇好一只船,把他自己的几箱书,和他太太的一架用熟了的织机先搬了上去,然后坐轿到码头上船。
52书库推荐浏览: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