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话的,也是一个陌生面孔,他的名字就叫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也。在东汉历史上,这家伙算是个大家,集文学家及书法家于一身,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
在艺术上,蔡邕是个天才,然而纵观他的一生,也是个经典的冤大头。
早在十二年前,他的学术名声已经在洛阳城传开了。那时,他和卢植一道编书,算是同事。同是读书人嘛,对宦官也是痛入心扉的,到皇帝那里说宦官们不中听的话,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等人。
当是时,宦官们想通过阳球诛杀蔡邕。没想到老蔡耳朵特灵,听到消息后,马上跑路了。这么一跑,就躲了十二年。
后来,宦官倒台,蔡邕没想过要再重返汉朝的政治江湖。但是他遇到赦令,得以现身,返回老家探亲。结果一回到家,洛阳城就传来消息,说董卓很仰慕你,叫你去洛阳做事。
蔡邕一听到这个话,那个心呀,都揪到喉咙上来了。
天下谁都知道,董卓是吃人不吐骨的老虎。伴君如伴虎,如今去伴这么一只猛于虎的人,那将来还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呢。
这只是其一。
其二,他跟董卓根本就不是同一条道的人。董卓杀人不眨眼,他还想保命好好活着,好下地去见老祖宗。
于是,蔡邕就上奏推辞。他的理由很没创意,千篇一律,说身体有病,想当也当不了官哪。
只要是个人,都知道这是个推辞。那时董卓一看,当场就跳起来了,派人对老蔡说,给你热脸,你偏给我贴来冷板凳。老实告诉你,你如果不来,就等着在家给全族人收尸吧。
你说冤不冤?碰上了个宦官,至少还躲得起,遇上董卓,惹不起,竟然也躲不起了。于是,蔡邕只好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冤大头,到洛阳城做官来了。
蔡邕一到洛阳城,董卓犹如过大年一样,特别兴奋。说实话,老董是真的喜欢老蔡。为了将他的喜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董卓一天之内,就制造了一条轰动汉朝的新闻。
是这样的,董卓让老蔡当了太学校长(祭酒)。不久,就以他考试成绩第一为理由,三天之内连续给他升官。第一天拜他为侍御史,第二天是治书御史,第三天是尚书。最后,又升到侍中,年俸两千石,享受部长级待遇。
什么叫速度,这才是速度,比火箭还快,比孙悟空还会变。
还是那句老话,这世界只有董卓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老蔡也突然发现,当这样的冤大头,似乎感觉也挺不错的。
有人捧着,当然不错啦。当然,这个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是什么,将来王允会很明白地告诉他的。
就这样,被董卓这样捧着的老蔡,替卢植求个情,也是举手之劳了。
老蔡刚给卢植说尽好话,议郎也来凑热闹,这样警告董卓:卢植是海内大儒,众望所归,如果你真想把他杀了,那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心寒死了。
需要说明一下,董卓尽管是个大老粗,但他对待读书人的态度,那是相当不错的。他认为,之前汉朝之所以被搞得乱七八糟的,原因是宦官们太蔑视士大夫,不把他们当人看了。
现在他倒过来,反宦官其道而行之,重用士大夫。当然,除了个人喜好外,政治手腕也是其中一个理由。
董卓知道,他手中有生杀大权,士大夫却拥有话语权。而董卓进入洛阳城,做的是经不住老天爷检验的滔天罪事。他要想在高位上坐稳屁股,并且把黑屁股洗白,这还得靠士大夫们那一张张嘴替他宣传。
所以,能不得罪士大夫就不去得罪,这是董卓心里的政治底线。
就这样,董卓想想,就不再为难卢植了。但是,卢植心里却很不踏实,托病为由辞官跑了。
董卓听说他跑了,派人去追,没有追上。从此,卢植像当年老蔡一样,隐退江湖,不理人事。后来,袁绍请他出山,没多久就病死了。
史曰: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
多年以后,曹操率军,经过卢植之墓,也要驻足缅怀。回首尘事,在人生的舞台上,在政治的风波中,这是一个真正从未向现实妥协的真男人。
大汉失此伟男人,能不崩乎?
第十四章 沉没
【一、造孽】
卢植跑了,董卓尽管没追上,但并不影响他开会。这次,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他决定在开会之前,先跟士大夫集团的主要领袖碰头,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今天的汉朝,能够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像当年袁安、杨震、李固等模样的士大夫领袖,那是相当难啊。牛的都被逼跑了,比如卢植;跑不了的,也被招安了,比如蔡邕;剩下的一些是什么?就是些风里的墙头草,风吹向哪里,就倒向哪里了。
董卓入京以前,主导汉朝政治的,无非两人。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袁隗。就像当年的窦武和陈蕃一样,那是外戚代表和士大夫代表联合对付宦官的产物。现在何进走了,能够说得上话的,只有袁隗了。
于是,董卓就把更换皇帝的意见,派人给袁隗送去,征求他的意见。
董卓这招,袁隗没有亲自领教过,但他早已大开眼界了。什么征求意见,那纯属是胡扯。他这是贴热脸,还想待在洛阳混的,得把自己老脸贴上去,不然你就是下一个袁绍和卢植了。
再说了,袁隗是官场老油条了。在袁绍父辈当中,袁隗年纪最轻,可升官最快,做官最大,靠的是啥?想想都知道了,没有两下溜须拍马的功夫,肯定是混不上来的。
所以,袁隗一看到董卓的意见书,都不敢多看一眼,马上派人回报,说他非常尊重董司空的意见。
董卓一看,笑了。既然这样,那就接着开会吧。
九月一日,董卓再召集众卿议废立皇帝一事。跟上次不一样,此次会议相当成功。何太后被逼无奈,下诏罢黜刘辩。
罢了就算了。董卓还搞出了两条雷人至极的理由:一是先帝刘宏驾崩时,刘辩作为儿子,在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当儿子的孝心;二是刘辩相貌仪表,不像个君王,所以必须解除职位,降格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老虎吃人就吃了,还吃得振振有词,满朝文武,集体失语。悲哀啊。
悲哀的氛围,弥漫在宫殿之上,久久不去。当何太后的诏书宣布后,太傅袁隗上前把刘辩的皇帝印信解下来,转手送给了刘协。然后,又扶着刘辩,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转过头来向刘协磕头称臣。
强忍着愤怒、忍着泪水、忍着耻辱的大臣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董卓的作风,会是什么呢?
我想,有一个词应该是不错的——造孽。
董卓的确是在造孽。如果说他的造孽是一场悲剧的话,那我要强调,悲剧还只是刚刚开始。
搞定了两个孩子,接着,董卓又把刀架到何太后的脖子上了。他对何太后说:“你作为董太后的媳妇,竟然把婆婆逼死了,这是大逆不道。”说完,他就逼何太后搬家。
52书库推荐浏览: 月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