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就是这么生猛_雾满拦江【4部完结】(103)

阅读记录

  黄飞鸿过来一看,顿时就闭上了眼睛:王爷,你字写错了,我的专卖店叫宝芝林,王爷你给写成宝宝林了……

  宝宝林?刚毅诧异地看了看纸面上,顿时乐了:宝宝林也蛮好吗,不如就叫宝宝林吧,别叫宝芝林了。

  黄飞鸿为难的道:王爷,宝宝林是不错,可是……可是……王爷,你看咱们这么着如何,去翰林院找个翰林来,让他帮王爷题个字。反正我出门就说是王爷你题的。

  刚毅把脸一沉:黄飞鸿,你啥意思?难道翰林院的翰林,写的字比本王还好?

  黄飞鸿赔笑道:那当然不是,可是王爷,老百姓不懂得的字啊,王爷的字写得太好,怕老百姓欣赏不了,阳春白雪,在下里巴人那里照例都是曲高和寡的。还不如找个翰林,写两笔鬼画符,老百姓反倒认帐。

  刚毅想了想,道:那就依你吧,快去找个翰林来。

  没过多久,一个年轻的翰林被叫来了:王爷好,吃了没?

  刚毅斜眼看着这翰林:你姓什么,会写字吧?

  那翰林笑道:小姓张,字倒是练过二十年的。

  真的练过?刚毅表示怀疑,拿手一指书案:练没练过,本王一试就知,过去写几个字让本王看看。

  张翰林走到书案前,拿起笔来:王爷,咱们写什么字?

  刚毅道:宝宝林。

  张翰林:宝宝林?……啥叫宝宝林?

  刚毅:你看,我早说了吗,这三个字没有情调的,黄飞鸿你也真是没文化,怎么想出这么个专卖店名称的呢?干脆本王给你改改吧,改叫宝芝林如何?

  黄飞鸿欲哭无泪:谢过王爷赐名。

  于是张翰林大笔一挥,写下宝芝林三个大字,落款写下刚毅的名字,交给黄飞鸿,黄飞鸿喜形于色,拿着题字回佛山卖凉茶去了。这边刚毅也是心花怒放,就问张翰林:小张,你是读书人,写两笔字不算本事,懂国家大事吧?现在蛮夷小鬼子日日凌我上邦,你有什么好法子,解决掉他们吗?

  张翰林道:王爷,这话你可问对人了,小可天天就琢磨这事。

  真的?刚毅不信:你可别骗我,要是你真琢磨过,给我写个条陈来看看。

  【04.名臣张之洞】

  几日过后,刚毅从张翰林的条陈中,抄了两条,就去上早朝。见到了慈禧太后,刚毅越众而出:启奏太后,微臣有本上奏。

  慈禧太后诧异地看着他:刚毅,谁不知道你出了名的缺心眼,也会有本上奏?别是什么家长里短吧?告你说,你要是敢在朝廷上弄这事,我饶不了你!

  刚毅急了:太后,微臣考虑的都是国家大事,岂有个家长里短的道理?不信太后你看……说罢,把自己的奏章呈上去。

  慈禧太后打开奏章,看了两眼,忽然脸上变色,大喝一声:刚毅,你好大的胆子!

  刚毅吓呆了,扑通一声跪倒:太后饶命,饶命啊……

  就见慈禧横眉立目:刚毅,你给我老实说,这奏章上的条陈,到底是谁写的?

  这个……不干我事啊……刚毅哭得泪人一样:都是我一时不察,被人蒙蔽了,实告太后,这条陈是翰林院的张翰林写的。

  慈禧的声音更加阴冷:刚毅,你可知罪?

  知……不知……知不知……刚毅已经吓糊涂了,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却听慈禧叹息道:刚毅,不怪我骂你,咱们大清国,国大人多,却反遭西洋蛮夷欺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大清吃饭的人多,有本事的人少。所以我才经常吩咐你们,要多加留意,发现人才,如今你找到了张翰林这等人才,不说快点向朝廷引荐,加以重用,反而压制他,还偷他的条陈。刚毅啊刚毅,你这样做,对得起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毅松了一口气,禀报道:太后吉祥,虽然这事是我做得不对,不过那张翰林吗,反正他也跑不了,以后臣会主动和他交流,多多探讨治国良策,再抄几条。

  慈禧道:少来,你抄了一次还不够啊?那张翰林叫什么名字?

  刚毅歪着脑袋,想了半晌:好像叫什么张之洞。

  传旨,慈禧道:让吏部看看,什么地方官员有空缺,让这张之洞去历练历练,以后咱们的大清国啊,很有可能得指望着他替大家干活。

  慈禧还真说对了,名臣张之洞,至此横空出世,被吏部派到山西做巡抚,他是晚清时代有名的儒臣,甫一出世就顺风顺水,仕途上青云直上,成为了晚清最为倚重的人。

  但理有正反,话有两面,张之洞横空出世,只为强国而来,却奈不得爱新觉罗皇氏的利益,是与国家利益相对冲的。结果是张之洞的苦心经营,不过是在满清王朝的棺材上,吭哧吭哧的钉下了四枚大铜钉。

  就此意义上来说,儒臣张之洞本人,不啻于大清帝国的最后掘墓人。

  【05.帝国的棺材】

  说张之洞才是帝国的掘墓人,这个论点肯定会有争议。先把争议放下,甭管大清帝国的掘墓人到底是哪个,但有一点:既然有人不辞辛苦的为帝国掘墓,那么肯定,帝国这时候已经装在了棺材里。

  那么大清帝国的棺材,又是什么呢?

  说起帝国之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清王朝那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精巧备至勾连错合的军事体制。

  说到清王朝的军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手好闲托着鸟笼子的八旗子弟,但没落的八旗并非是清王朝军制的全部。要知道爱新觉罗皇族中人才跻跻,不乏具大智慧之人,如恭亲王,如荣禄,如铁良……上述之人奔走于海外列洋之间,无日不思效法西洋先进的军事制度以强大清王朝,把八旗子弟描述成清王朝军事体制的全部,不过是对皇家精英的羞辱,并非是历史本身。

  事实上,晚清之时,清王朝比任何人更早的意识到了八旗军制的没落,所以朝廷负责军事的部门一下子设置了两家,一为陆军部,一为军咨府。并有计划,有步骤的要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镇新军。

  要建新军,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军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高素养的军官,决无可能出现高素养的军队,这是常识。可天地茫茫,四海无垠,上哪儿去找高素养的军官呢?

  只能是自己培养。

  人才这种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只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出来。

  所以晚清时代,为创立新军,先在各省成立了陆军小学,招收高等小学的毕业生,学习三年才能毕业,课程方面,数学要能够解析二次方程,物理要知道牛顿三大定律,化学要晓得元素周期表。除此之外,学生每天还要出操两次,光着膀子狂奔二百公里野营拉练。

  考入陆军小学的学生,不只是解方程和光膀子狂跑,朝廷有旨,学子是帝国的未来,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统统由朝廷包了,发衣服,给饭吃,每个月还有370块钱的零花钱要拿。只不过拿钱的时候,校官会严肃地问你:你丫拿的是谁的钱?你必须要响亮的回答:拿皇上的钱。校官再问:你丫吃的是谁的饭?你必须要响亮的回答:吃皇上的饭。如果你抬杠拧劲不这么回答,那这钱就不给你花,饭也没得吃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雾满拦江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