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贾志刚【七册完结】(296)

阅读记录

  “同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祖孙三代的身上,真是不可思议。”韩厥暗想,他救不了胥童,也没有准备救胥童。

  但是,胥童的命运比他父亲和爷爷还要糟糕一些。

  “来人,将乱臣胥童拿下,斩首示众。”栾书高声下令,卫士们一拥而上。

  胥童傻眼了,在这一瞬间,他思绪万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也许很坦然,因为他报了仇;他也许很后悔,明知道权力场凶险,还要混进来;他也许很懊恼,当初捉住栾书和荀偃的时候就该两刀砍死,不然自己怎么会有今天的下场?

  坦然也好,后悔也好,懊恼也好,一切都已经晚了。

  十二月二十九日,胥童被杀,族灭。

  回想当初随同晋文公流亡的重臣,狐家、先家、赵家、胥家先后覆灭。还剩下哪一家?魏家。当初魏犨还因为不受重用而心怀不满,如今看来,真是因祸得福了。

  数一数狐先赵郤四大家族,哪一家的富贵超过了三代?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这句俗话应当是来自春秋。

  谁来接任?

  六天之后,也就是转年的一月五日,程滑杀了晋厉公。厉公被草草埋在翼城东门之外,规格相当于下大夫。按照常规,晋国国君薨后,应当埋葬在曲沃祖坟。

  史官果然没客气,这样记载:“栾书、荀偃使程滑弑厉公。”(《左传》)

  厉公谥号厉,也是个很糟糕的谥号。

  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谥号的知识。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或者家族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具体方式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作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制度之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谥号中,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桓、穆、成等都是好字眼,悼有怀念、惋惜的意思,惠是没什么能力的,厉、灵、幽、炀、懿都含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基本上都是死于非命的那种,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各国的灵公、厉公、幽公、炀公、懿公都是被杀死的。

  很多人在死前会留下一个愿望,要求后世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谥号。

  《左传》记载,楚成王死后,楚国先给他的谥号是灵,谁知成王死不瞑目,后来改成了成,这才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而《国语》记载,楚共王临死前严重反省了一下,要求自己谥号灵或者厉,因为自己当王的时候先后被晋国人和吴国人打败了。到他薨了之后,大臣们认为谥号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功劳,之后才考虑过错。共王虽然打了败仗,但是也打了不少胜仗,楚国在他的领导下还是蓬勃发展的,而且他是个大度有为、善于反思的君主,并且不是死于非命,怎么说也不能叫灵王或者厉王,于是,为他谥号共,他就成了楚共王。

  杀了厉公,谁来接任?

  厉公还没有孩子,就算有孩子也不能继任,厉公的兄弟呢?

  栾书不傻,厉公的兄弟都已经是成人了,不好忽悠了。

  “我看,把孙周接回来吧,听说他名声很好。”栾书想起孙周来,弄来弄去,自己成了继承郤至的遗志了。

  荀偃举双手赞成。

  于是,全体通过。

  为什么要把孙周弄回来?因为孙周只有十四岁。十四岁的孩子,好忽悠。

  栾书一定没有认真学习过历史,栾书一定不知道郑庄公的故事。

  十三岁的孩子都那么厉害,十四岁的难道就不行?

  如果栾书见过孙周的话,打死他也不会去迎孙周了。

  不管怎样,栾书派出荀罂和士会的二儿子也就是士燮的弟弟士鲂两人前往伟大首都,迎请孙周回来继位。在这一点上,栾书是讲规矩的,迎请国君,应该是下卿级别的官员前往。

  郤至没有杀害厉公把孙周弄回来,却是栾书杀害了厉公,把孙周弄回来了。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往往来揭发别人要做什么的人,其实就是他自己想要做什么。

  第一二四章 小孩很生猛

  荀罂和士鲂来到了伟大首都,前去迎请孙周回国继任国君。

  到了单襄公家里,说明来意,孙周和单襄公连忙请两位就座详谈。荀罂把晋国最近发生的事情介绍了一遍,说是国家无主,栾书元帅特派两人前来,希望孙周为了国家的前途,勇挑重担,回国登基。

  “两位大夫,感谢栾书元帅,也辛苦你们了。不过,这件事情是国家大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如果我能做而不做,那是我对不起祖国;如果我做不了而非要做,那同样对不起祖国。所以我要慎重一点,两位稍坐,我跟姥爷商量一下。”孙周跟单襄公交换了眼色,然后很镇定地说。

  十四岁的小孩,说话如此直率简洁而且直达要害,荀罂和士鲂都不免心中一惊,看来,这个小孩名不虚传。

  回国

  “姥爷,我能不能回去?”回到单襄公的房间里,孙周问单襄公。

  “你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当初赵盾派赵穿来接成公,我听说成公在路上险些被杀,回国之后也是装了一辈子孙子。如果栾书也像赵盾一样,我宁可不回去。”

  “冷静。”单襄公忍不住赞叹,对于别的人来说,当国君是日思夜想,死也要上的事情,可是这么个十四岁的小孩,在这个时候竟然还能够如此冷静地思考问题,确实令人称奇。“孩子,你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就放心了。我来给你分析一下。当初赵盾杀灵公,是因为他要独掌大权;而栾书杀厉公,是因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当初赵穿来迎请成公,级别是不够的,之所以派他来,是赵盾准备随时铲除成公,好在成公一路上忍气吞声装孙子,这才活着回到了晋国;如今栾书派来的人级别够而且不是他的亲信,而这两个人都是君子,所以,栾书是有诚意迎请你回去的。”

  一番分析,头头是道,孙周豁然开朗。

  “姥爷,那我就回去了。”

  “孩子,去吧,你一定能重振晋国的霸业的。”

  “姥爷,回去之前,给我些教诲吧。”

  “《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国语》)单襄公的意思,要顺从民意,不要试图凌驾于民意之上,为老百姓着想,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着想。

  盟誓

  孙周随着两位大夫回国,来到清原这个地方,晋国的卿大夫们就已经在这里迎接了。这个时候,孙周还不是国君,在级别上与卿相当。所以,大家基本上也就平起平坐,开了个恳谈会。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