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
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中华哲学的缔造者
《周易》是中华哲学的精髓,那么《周易》是谁的杰作?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另一种说法,《周易》就是周公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周易》的集大成者就是周公,这一点毫无疑问。
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道德经中的阴阳哲学,辩证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老子的创造。
《韩非子》里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率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如此辩证的思维,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上,绝对是独步的。
从周公开始,由于中国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为神打仗屠杀的事情,避免了西方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罪恶。周公让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进入了人文社会。
我们研究中华哲学,研究国学,却不知道周公,不尊崇周公,那不是叶公好龙是什么?
——礼仪之邦的礼仪创造者
中国人今天的文化和礼仪,是周公创立的。周公倡导“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仅以法制国,也要以德治国,而且特别重视以德治国。他认为如果人民都养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就会自律,就会减少犯罪。而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要通过各种礼仪来教化人民。因此周公在晚年,制定了很多中国人的礼仪制度,这些风俗习惯保留至今。
我们婚丧嫁娶的很多风俗,都来自于周公的创制。是周公让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成了礼仪之邦。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是原始社会,野蛮社会。
我们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也正是周公所倡导的。
——治理国家的强人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没有人比得上周公。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但是,该狠的时候决不手软,该出击的时候决不犹豫。
灭了商朝,周公把纣王的儿子武公禄父封在了殷墟,抚慰商朝遗民。但是派了哥哥管叔和弟弟蔡叔监视他,算是软硬两手同时具备。
后来武公禄父和管叔造反,周公毫不手软,坚决杀掉。而跟从管叔造反的蔡叔被宽大处理,等到蔡叔的儿子胡有所表现时候,又把他封在了蔡,算是对兄弟的友爱,能不杀的坚决不杀。杀了禄父,却把纣王的弟弟微子启封在了宋,给商朝留下香火,仁至义尽。
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采取先弱后强,先小后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叛扩张两不误,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后来毛泽东确立的农村包围城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战略战术,也是来自周公。
仁德可以使用,但是不能无限度使用,主动权始终要攥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殷商遗民,周公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而美国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学会。一方面,周公对殷商遗民怀柔,另一方面,则是坚决拆散他们。一部分西迁到镐京,一部分东迁到洛邑,一部分被派去了鲁国(六姓),一部分被派去了晋国(十姓),一部分被派去卫国(七姓)、一部分被派去齐国。在分拆之后,殷商遗民已经无法构成合力,另一方面,他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安居乐业,谁还想再回到万恶的旧社会?
封建制度则是周公的另一项划时代的举措。
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鞠躬尽瘁
当儿子伯禽去鲁国当国君的时候,周公说了一段千古闻名的话,原话如此:“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小心谨慎,生怕失去贤能之人。我洗头发的时候,如有贤士来到就把头发握干去见他,洗一次头,往往要握干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因为贤士来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见他们,一顿饭往往要分成好几次吃。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小诸侯,可不能骄傲啊!”
曹操所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从这里来的。
《说苑》记载,周公每隔一段时间会派出十二个人,三个人为一个小分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寻访贤人,视察民间疾苦,之后回来向他报告。
当诸侯来到中央朝拜的时候,周公就会把他们那地方的得失好恶告诉他们,这让诸侯感到震惊和畏惧,而百姓听说了,都会感到高兴和看到希望。于是,天下诸侯都想方设法施行德政,百姓则安居乐业,《诗经》为此写道:“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周公主义
按照我们固有的评价体系,最早的基础的东西是主义,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是思想,而具体的做法是理论。譬如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华文化中,能够站在最高端俯视后人的无疑就是周公,所以,我们把周公的治国思想、哲学理论和设立的各种制度合称为周公主义。
伟大的周公,伟大的周公主义。
周公之后,将他的主义全面发扬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们把管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制度称为管子思想;而在管仲之后,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达到学说的水准,也就是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等,孙子、商鞅、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称为理论。
52书库推荐浏览: 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