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小说集_郭沫若【完结】(13)

阅读记录

  ——啊,上海的孩子们真是可怜!看不见一株青草,听不见一句鸟声,生下地来便和自然绝了缘,把天真的性灵断丧。西洋入的公园既不许他们进去,中国人的精神只是丑恶的名利欲的结晶,谁也还顾不到儿童的娱乐,儿童的精神教育上来。在上海受难的儿童倒不仅我的几个,但我今天却为什么要买些下等的娱乐品来谎骗他们呢?假使我不买花炮,怎么会烧伤他的眼睛?啊,都是我的罪过!都是我的罪过!

  ——在东洋的时候,孩子们日日在海上玩耍,身体也强健得多,性情也活泼得多,如今是被我误了,我因为要占有他们,所以才从自然的怀中夺取出来,使他们和我同受着都市生活的痛苦,我是罪过!我是十分罪过!但我为什么一定要到这都市上来呢?我同他们隐居在何处的乡下,不是很理想的生活吗?啊,但是,世界的诱力太大了,人类的诱力太大了,许多的同胞都在患难之中,我又怎么能够独善呢?我总应该替社会做一番事情,我这一生才可以不算白费。孩子们还是到东洋去罢,他们还是发育的时代,而我却又不同!……

  他这么默想着,又感叹到他自己的身世上来。他想起三年前还在日本的时候,有一次也是年残冬尽,他们因为没房租,被房主人逼了出来,另外迁到一家海上的渔家里去。那时第二的孩子还一岁未满,他们乘着夜阴搬家,孩子是背在他的背上的,他那时候做过几首纪事的杂诗:

  博多湾上负儿行,耳畔风声并海声。

  落落深松如鬼物,失巢稚鸟咽悲鸣。

  昂头我向群星笑,群星应笑我无能。

  去国八年前此夕,犹自凄惶海外身。

  海外栖迟又一年,苍茫往事已如烟。

  壶中未满神山药,赢得妻儿作挂牵。

  寄身天地太朦胧,回首中原叹路穷。

  入世无才出未可,暗中谁见我眶红?

  欲上崆峒访广成,欲上长城吊始皇。

  寸心骋逐时空外,人生到底为谁忙?

  到处随缘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朔风欲打玻璃破,吹得炉燃亦可嘉。

  这些诗,表现他心境的徬徨,他身世的徬徨,但是他的徬徨直到如今还是没有安定。他很象屠格涅甫的许多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自己很想在现实世界里做一番牺牲,但又时常怀疑,结局终被引到虚无里去了。他想自杀也不知道想过多少回,但他并不是因为失恋,也并不是因为悲观,他是想借此解决他内心中的烦扰。他今晚抱着他的次儿,念起这些旧诗,觉得他自己的心情仍然是三年前的样子,但是三年前的生活转成了他现在的景幕了。

  忏悔着现在,又追怀着过往,他在床上看看要睡去了,孩子一动又惊醒了转来,足足一夜不曾入睡。房中的静穆,也伴着他的女人读了一夜的《圣经》。

  第二晨早起来,孩子的眼睛肿得如象一个石榴一样。但是痛楚是完全没有了。孩子睁着一只眼,仍是瞬刻不停地作种种的游戏。大人们要叫他睡,他连一分钟也不肯睡。他一点怨望的心肠也没有,一点悲观的心肠没有,仍然是玩,仍然是笑。接连两三天都是一样。

  爱牟夫人常说:儿童的心情终竟是伟大。假使大人受了伤时,不知道是如何怨言啧啧呢。

  一种虔敬的心绪支配着爱牟的全身,使他感谢得想流眼泪。爱牟对着他的孩子,就好象瞻仰着许多舍身成仁的圣者。

  1924年2月22日

  漂流三部曲

  歧路

  一种怆恼的情绪盘据在他的心头。他没精打采地走回寓所来,将要到门的时候,平常的步武本是要分外的急凑,在今朝却是十分无力。他的手指已经搭上了门环,但又迟疑了一会,回头跑出弄子外去了。

  静安寺路旁的街树已经早把枯叶脱尽,带着病容的阳光惨白地晒在平明如砥的马路上,晒在参差竞上的华屋上。他把帽子脱了拿在手中,在脱叶树下羼走。一阵阵自北吹来的寒风打着他的左鬓,把他蓬蓬的乱发吹向东南,他的一双充着血的眼睛凝视着前面。但他所看的不是马路上的繁华,也不是一些砖红圣白的大厦。这些东西在他平常会看成一道血的洪流,增涨他的心痛的,今天却也没有呈现在他的眼底了。他直视着前面,只看见一片混茫茫的虚无。由这一片虚无透视过去,一只孤独的大船在血涛汹涌的黄海上飘荡。

  ——“啊啊,他们在船上怕还在从那圆圆的窗眼中回望我呢。”

  他这么自语了一声,他的眼泪汹涌了起来,几乎脱眶而出了。

  船上的他们是他的一位未满三十的女人和三个幼小的儿子,他们是今晨八点五十分钟才离开了上海的。

  他的女人是日本的一位牧师的女儿,七年前和他自由结了婚,因此竟受了破门的处分。他在那时只是一个研究医科的学生。他的女人随他辛苦了七年,并且养育了三个儿子了,好容易等他毕了业,在去年四月才同路回到了上海。在她的意思以为他出到社会上来,或者可以活动一回,可以从此与昔日的贫苦生涯告别,但是事情却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他回到上海,把十年所学的医学早抛到太平洋以外,他的一副听诊筒因为经年不用,连橡皮管也襞塞得不通气息了,上海的朋友们约他共同开业,他只诿说没有自信。四川的S城有红十字会的医院招他去当院长,他竟以不置答复的方法拒绝了。他在学生时代本就是浸淫于文学的人,回到上海来,只和些趣味相投的友人,刊行了一两种关于文学的杂志,在他自己虽是借此以消浇几多烦愁,并在无形之间或许也可以转移社会,但是在文学是不值一钱的中国,他的物质上的生涯也就如象一粒种子落在石田,完全没有生根茁叶的希望了。他在学生时代,一月专靠着几十元的官费还可以勉强糊口养家,但如今出到社会上来,连这点资助也断绝了。他受着友人们的接济寄居在安南路上的一个弄子里,自己虽是恬然,而他的女人却是如坐针毡。儿子也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愁到他们的衣食教育,更使他的女人几乎连睡也不能安稳。因此他女人也常常和他争论,说他为什么不开业行医。

  ——“行医?医学有什么!假使我少学得两年,或许我也有欺人骗世的本领了,医梅毒用六零六,医疟疾用金鸡纳霜,医白喉用血清注射,医寄生虫性的赤痢用奕美清,医急性关节炎用柳酸盐……这些能够医病的特效药,屈指数来不上双手,上海的如鲫如蚁的一些吮痈舐痔的寄生虫谁个不会用!多我一个有什么?少我一个又有什么?”

  ——“医学有什么!我把有钱的人医好了,只使他们更多榨取几天贫民。我把贫民的病医好了,只使他们更多受几天富儿们的榨取。医学有什么!有什么!教我这样欺天灭理地去弄钱,我宁肯饿死!”

  ——“医学有什么!能够杀得死寄生虫,能够杀得死微生物,但是能够把培养这些东西的社会制度灭得掉吗?有钱人多吃了两碗饭替他调点健胃散;没钱人被汽车轧破了大腿率性替他斫断;有枪有械的魔鬼们杀伤了整千整万的同胞,走去替他们调点膏药,加点裹缠。……这就是做医生们的天大本领!博爱?人道?不乱想钱就够了,这种幌子我不愿意打!……”

52书库推荐浏览: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