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存在_周国平【完结】(31)

阅读记录

  加珍惜它给我带来的这些理解和友情的。

  这本书是我的随感集,至少其中的大部分,写时是决没有想

  到发表的。我无意做一个被人广泛引用的格言家。依我之见,

  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格言家。格言乃神的语言,偶尔遗落在世

  间荒僻的小路上,凡人只能侥幸拾取,岂能刻意为之。

  可是,据说现在涌现出了大量格言家。当此之时,我不禁想

  起了一则笑话:某好事者举办谁最像卓别林的竞赛,卓别林本人

  参赛,结果名列第三。那么,在此之后,卓别林何去何从呢?莫

  非他也去追逐时髦,争当最像卓别林的冠军,而不愿继续做卓别

  林本人了?或者从此愤世嫉俗,退出影坛,因而也不再成其为卓

  别林?都不,我相信他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演他的电影,而对无数

  模仿者一笑置之。

  1992.8

  211另一种存在

  不是我写的

  我很想对读者说,那本正在书店里出售的题为《今天我活

  着》的书不是我写的,绝对不是我写的。不错,两年前,我的确向

  某出版社交了一部这个题目的稿子。可是,当这部稿子终于印

  出来寄到我手里时,我发现我自己读不懂了。一本不足二百页

  的小书,印刷错误竟达三百四十处以上,其中包括多处大段的遗

  漏,包括与原意相悖的错讹。我的阅读的目光不断地搁浅在这

  些荒唐费解的词句上,通常阅读自己刚出版的新书时的那种愉

  快心情被击得粉碎,预期中的遐游突变为苦难的历程。

  大凡喜欢写作的人,多有文字癖,我也不例外。且不说写作

  过程中的推敲,写完之后,也往往要读上好几遍,非把那些自己

  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改好,把那些别人可能会误解的字迹誊清,才

  感到放心。这份细致很像临产的孕妇,举手投足都怕伤着腹中

  的胎儿,却挡不住接生婆重手重脚,可怜的小生命一出世就成了

  个伤残儿。这时候的难过心情,恐怕只有那个倒霉的母亲才能

  真正领略。何况这是一本散文集子,而散文是最讲究文字技巧

  的,文字的毛病足以致命。事实上,我的心情的确如同一个母亲

  生下了一个死胎,那要比根本不生坏得多。

  按我的本意,我是决不肯让我的书这样面目全非地和读者

  见面的。我不愿读者从一面哈哈镜里看我,从一个歪曲的扬声

  器中听我的声音。我也不愿读者上当买十足的废品。可是,当

  我向出版社方面交涉时,第一次印刷的五千册书已经投放市场

  了。我要向买了这些书的读者道歉,尽管我和他们一样也是受

  害者,但是因为我的名字印在书上,我便觉得自己对于他们的上

  当也有了一种责任。同时,我要求出版社立即按照我提供的勘

  误表修正重印,还我的书以本来面目。

  听说我的遭遇在今日并不算特别,许多作者也有过。还听

  说有的出版社为了节省开支,竟取消了校对这道工序。这真正

  是骇人听闻的。倘真如此,今后我写了东西宁可永远锁在抽屉

  里,也决不交给这样不负责任的出版社出版。我说到做到。

  1994.8

  411另一种存在

  为孩子们写书

  “画说哲学”丛书迄今已出九种,其中我执笔了两种。这两

  种的题目都很抽象,一是谈认识论,一是谈精神生活。和孩子们

  谈这样抽象的东西,会不会徒劳呢?我相信不会。我的信心的

  根据是,在孩子时期,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都最为纯粹而且炽

  烈,而我所谈的两个话题恰好是与这两个特征相对应的。

  对于我们这些惯于面向大人甚至本专业同行写作的人来

  说,为孩子们写书是一个考验。我们往往对孩子估计过低,以为

  他们什么也不懂,所以只需写得浅,教给他们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就可以了。其实,孩子的心灵是向本质开放的,他们本能地排斥

  一切老生常谈、辞藻堆砌、故弄玄虚等等,决没有大人们的那种

  文化虚荣心,不会逆来顺受或者附庸风雅。所以,在面向孩子们

  时,我们必须戒除种种文化陋习,回到事物的本质。

  我希望自己今后在写任何书时,都像给孩子们写书一样诚

  实,不写自己也不懂的东西去骗人。说到底,这世界上谁不是天

  地间一个孩子,哪个读者心中不保留着一点能辨真伪的童心?

  1997.8

  这本书的位置在心灵史上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重印弁言

  本书完成于1985年3月,出版于1986年7月,八个月内四

  次印刷,计九万册。这个数字不能说小,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畅

  销的书了。自那以后,在十年余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再印。现在,

  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重印此书,我抚今思昔,心中不免感慨。

  从学术上看,这本书并非严谨扎实的成熟之作。事实上,它

  是我在刚开始涉猎尼采哲学的时候写的,基本上凭的是直观印

  象,而不是系统的研究。之所以在当时受到广泛注意,甚至有某

  种轰动效果,大约是因为在那之前,尼采在我们这里长期遭到全

  盘否定,它是第一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著作。同时,我

  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引起了同时代人的

  强烈共鸣。因此,若要为这本书寻找一个位置,我相信这位置与

  其说在学术史上,不如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上。

  我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听到许多青年人倾诉读了这本书的激

  动之情。岁月荏苒,当年为之激动的青年都已渐渐步入中年。

  使我感动的是,当我和其中一些人相遇时,他们仍然会怀念地谈

  及这本书给他们的影响。还有一些今日的青年,很偶然地读到

  了别人手中的这本书,也仍然肯慷慨地表示喜欢。于是我想,也

  许书里描述的我心目中的那个尼采形象还没有过时,而在现在

  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今日的青年依然是向往生命的热烈

  和高贵的。我很庆幸自己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了这本书,现在

  来写或许会有别的长处,但不可能有那样高涨的生命激情了。

  那么,但愿我有理由期望,本书的重印不是多此一举。

  1997.10

  711写作者自白

  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

  ———《周国平散文》自序

  我发表散文的历史不长,迄今为止不到二十年。不必说前

  辈,即使与许多同辈比,资格也是浅的。开始时,我并不知道自

  己是在写散文。当时我研究生刚毕业,动笔的情形是有的,分做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