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疑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们很容易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错误,男女之间也有这种情形,在爱他的时候,他骂你都觉得对,还说打是亲骂是爱,感到非常舒服。当不爱的时候,他对你好,你反而觉得厌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领导人尤其容易犯这个错误。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类最愚蠢的错误,也是人们的通病。每个人都有好恶、爱恨的情感,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自然是希望他好好的,会为了让这个人好而不惜牺牲自己;然而当我们憎恶起一个人来的时候,就恨不得他立刻就死去。这是人的两种极端的感情。对于这两种感情,若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很有可能会惹来大乱子。
领导人更是如此。领导人的手中有权力,这个权力决定他有能力掌控别人,因此他的爱恨情感会更加强烈。对待他喜欢的人,他会动用他的一切权力去保护这个人。汉惠帝刘盈为了使弟弟赵王如意免遭吕后毒手,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刻也不分离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一旦领导人憎恨起一个人来,这种情感会在权力的支配下来得更加强烈,他会运用手中的权力将自己不喜欢的人除之而后快。
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在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后,掌印太监孟冲被司礼监太监冯保取代,首辅高拱被张居正取代。由此在万历皇帝的身边形成了三个核心的权力人物,那就是太后李氏、掌印太监冯保和首辅大臣张居正。
万历皇帝年幼,对权力没有什么概念,更何况在太后李氏的严厉教导之下,万历也没有太多的自由。整个朝政基本上都把持在张居正的手中,张居正由此得以推行“万历新政”。在太后李氏的信任和支持下,在掌印太监冯保的帮助下,张居正的仕途生涯风生水起。而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也是非常尊敬的。万历皇帝年幼,不通政事,张居正掌理朝政正好让万历有时间玩耍。张居正对万历皇帝忠心耿耿,万历也是看在眼里,因此他一直对张居正非常感激,一直称他为元辅。有一次张居正腹痛,万历皇帝还亲自做了一碗辣面给他。
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一直维持了十年,这是张居正最风光的时候。随着万历皇帝逐渐长大,他对权力有了渴望。然而在张居正等三人的压制之下,万历皇帝根本就没有掌权的机会,太后李氏甚至对万历皇帝说过,三十岁之前不能掌理朝政。长期受到压抑的万历皇帝开始对权臣张居正产生了怨恨。但是在三人的制约下,万历皇帝只能是隐忍不发,但怨恨在压抑之下只能变得更加强烈。
张居正死后两年,彻底将朝政揽过来的万历皇帝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由于张居正在改革的时候得罪了很多亲贵,因此,弹劾张居正的折子很多,万历皇帝以此为由头,对死后的张居正进行了清算。万历皇帝在都察院参劾张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张居正家被抄,他的长子自杀于狱中。
权力是推动这两种极端的感情更加极端化的东西,因而在领导者的身上,这两种感情演绎得更加可怕。历代君主帝王都不免会犯这样的错误。权倾一时的大臣,最终大都难免悲惨的下场。身为领导者必须避免这种情绪化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一个人该用还是该弃,不能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爱憎,必须秉持客观的原则进行考察。是人才,无论自己怎样不喜欢,该用的还是要用;不是人才,无论自己多喜欢,都要舍弃。那些亡国之君,历来都是因为宠幸佞臣而导致国破家亡。因此,领导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会克己修身,克制自己强烈的爱憎观念,以公平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将私人的感情从工作中剥离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学会中和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第9章 拥有领导者的气度(2)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南怀瑾认为孔子之所以为圣人,就体现在这种地方。他说颜回认为他说的话都对,但真的都对吗?要多加反省。这句话不以道德标准来说,仅讲个人行为修养,如果一个长官,遇到部下都说自己对,绝对没有反对意见,就要反省自己对的程度。孔子说“非助我者也”,这样对我没有帮助。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一定会给出不同的意见。所以一个领导人,最难的是容纳相反的意见。我们听了相反的意见以后,要把自己的观点推开,就他的意见想想,也蛮有道理,然后与自己的意见做正反的中和,这种态度是做人处世的高度修养。
这里提到“中和”二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中和”。所谓“中和”就是阴阳相济,正反相和,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进行调和,不让它超越一定的度。任何事物只要是走向了极端,对我们都是有害的,因此,我们要学会中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一旦我们将要走向极端,就一定要找相克的事物来帮助自己往回走,以免万劫不复。这体现在领导艺术上,就是身边要有能够直言进谏的人。
领导者比之普通的人更需要中和,因为领导者身上背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一旦出现失误,会危及到更多的人。一般的领导者身上总会有狂傲之气,这与他的身份地位有很大关系。眼高于顶,目空一切是领导者最容易犯的错误。这个时候,身边若是没有能够直言劝谏的人,那么领导者往往会走向刚愎自用的极端,并因此而招来祸患。同样也有一部分领导者孱弱无能,这样的领导者身边必须要有一些果敢刚毅的人,若是没有这样的人辅佐,领导者往往会人云亦云,没有主意,这样一来,内部就会形成派别,争斗不休,影响整个团队的运作。
崇祯皇帝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除了祖上传下来的基业已经破败不堪以外,他身上的傲气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崇祯皇帝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除掉了大宦官魏忠贤,让朝廷上下振奋不已,大家都认为这个皇帝会挽救大明王朝的颓唐之势。然而成为皇帝的崇祯虽然励精图治,却始终没能使明朝强大起来。他制定的各种政策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与明朝的现实状况不相符,结果导致民怨四起,农民起义爆发;同时他大批地任用宦官,监视外臣,使宦官的权力凌驾于外臣之上;在与后金的战争中,他刚愎自用的性格体现得更是明显。急于求成的崇祯皇帝不顾现实,与后金拼命对抗,拒绝对方和谈的要求。对外臣的猜忌之心,害死了经略辽东事务的袁崇焕,从此再也难以抵抗后金的进攻。最终被李自成攻入北京。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