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功臣刘文静就是死于一句不恰当的话。
刘文静功勋卓着,他是起兵反隋的主谋,在后来进军长安时,又立了大功,按说应该荣宠无量才对,为何会被杀死呢?这就要引出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裴寂。裴寂是刘文静介绍给李世民的。他进入政坛之后,就积极讨好李渊,将自己管辖的隋炀帝的宫女私自送给李渊,和李渊成了朋友。
李渊建国以后,封裴寂为右丞相,每次上朝时,必令他同登御座,退朝之后,又相携入宫,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赏赐无度。而功勋卓着的刘文静只封了个尚书,这让刘文静深感不公。于是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一次在家人聚宴时,刘文静以刀击柱,发誓道:“我一定要杀掉裴寂!”
这话被一个失宠的小妾上报给了朝廷。刘文静在受审的时候如实说道:“当初起兵时,我与裴寂的地位相同,如今裴寂被授以丞相的高官,赐以甲等的住宅,而我的赏赐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我的确有不满之心!”
李渊据此要定刘文静谋反之罪,这遭到了许多朝廷重臣的反对,尤其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更是据理力争。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大唐开国的先导者,现在天下太平,而他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发发牢骚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李渊一直对刘文静的才能颇为忌惮。裴寂乘机进谗言说:“刘文静的才智谋略的确是当代之冠,无奈他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必有后患。”
这话正好说中了李渊的心病,就这样,刘文静被杀掉了。临刑时,他叹息道:“飞鸟尽,良弓藏,的确是这么一回事呀!”
祸患很多时候是自己在无意中的言语造成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像是一把双面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了自己。“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无论怎样,话不能随便出口,一定要多思多想,不要让自己的一句话成为一颗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炸得自己粉身碎骨。
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把握住说话的度,才能不伤害别人呢?首先就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尽量少说话。人们在欣喜若狂的时候,很容易口出大言,大放厥词;在愤懑难平的时候,很容易说出一些过激的话。这些都有可能会伤到别人。其次说话要慎重,没有根据的话不要随便乱说,信口雌黄只会让别人以为你浅薄无知,不知天高地厚。再次,就是要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不要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议论别人的是非,那样会惹来别人的嫉恨。最后,说话之前一定要仔细过滤自己说话的内容,不该出口的话无论在何时都不能说。要知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说的话早晚都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不要等到别人找上门的时候,自己还茫然不知所以。
行动之前究竟要思考几次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还要再想一次才行。”
南怀瑾先生不认同这个解释。他认为孔子认为季文子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或者《易经》就会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气。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气的毛病,小气的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人生是一个单向通道,走过去了就不可能回头重新来过,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必须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小心也必须有个限度,不能因为小心而停滞不前。人生的路途中必然会充满坎坷,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只有走到了跟前,才能逐一化解,若是太过小心,预料到了即将会遇到的危险就裹足不前,那么人生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行动之前究竟该思考几次,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然这个思考几次也不是一个量化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当我们有了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很多。第一我们要论证这个目标的可实现性;第二就要进行规划,将实现目标所要进行的活动列出来;第三就是要考虑各种客观环境是否有利于目标的实现;第四要考虑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了,就可以行动了,没有必要拖拖拉拉,把可能遇到的麻烦都想出来,然后再拟定具体的对策,这些应该体现在行动的过程中。
古话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原因就是秀才思考的问题太多。他不仅考虑到造反的时间、地点、人员问题,还考虑到了怎么打,往哪里打,打下来怎么办,打不下来又怎么办,粮草辎重等问题,甚至还考虑到造反成功以后该怎么办。
人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供我们想清楚一切问题,脑子里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只会耽误事情的进度,八字还没有一撇的事情,考虑那么长远又有什么意义呢。想要成就一件事情,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我们把时间都花费在思考那些很遥远的事情上,一旦错过时机,就再也没有实行的可能了。
当然,在行动之前也不能什么都不考虑就贸然行动。很多事情毕竟是要想清楚了,计划好了,才能保证成功的概率。如果我们冒出个想法,不加思考就马上付诸行动,只怕多半是要失败的。
行动之前的思考要坚持一定的度,既不能不思考,也不能长久地思考。在行动之前,起码要先将执行的大体计划想清楚,我们不能一眼就判定事情能否成功,但是起码可以看到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就可以付诸行动了,剩下的事情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也许在行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变化,但我们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以保证成功。
以小心谨慎着称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成也源于一个“慎”字,败也源于一个“慎”字。诸葛亮前期带兵基本上没有输过,这是他谨慎的结果。他把将要进行的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然而,到了后期,诸葛亮背负了托孤重任,更加谨慎,因此大小事务都亲自处理,生怕出了任何纰漏,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
虽说“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是世上又有谁能在行动之前就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成功呢。既然没有把握,为何还要思考那么多次呢。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在做事之前要思考几次,而是我们要做的事情需要我们思考几次。人生很短暂,没有时间等我们把一切都想明白了,完全有把握了再行动,那样的行动即使成功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