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_南怀瑾【完结】(9)

阅读记录

  与现代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的意识

  意识、意念、意想、思想、思维、灵感、心灵、第六感等等的名称,在现代科学观念的分类方法上,和确定名词内涵的逻辑(Logic)观念上,应该各有各的定义,各有各的所属范围。如果从普通一般心理学的立场来说,所有这些名词,统而言之,都是心理作用的不同观念,同为心理上主要作用的一种功能而已。我们都知道从现代的机械心理学,和唯物思想——物质和物理的实验结果的生理学与医学来讲,由身体感官对外界事物所反应的知觉和思维作用,便叫做意识。但从现代机械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这种心理所产生的意识状态,都由机械式的反应习惯所构成,如果离开生理感觉上的反应作用以外,就没有一个超越生理、超越特质作用的意识和精神。就以精神这个名词本身来讲,它也只是生理机能的抽象名称而已,同神经和内分泌(Endocrine)等等的总和,而得名。这便是现代科学对于意识的认识和定义,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精神学等等的综合观念,可以说也都是偏向于唯物思想的路线的。也许明天科学的发现又有进步而不止于此,那又另当别论了。由于这些理论观念作基础,反观有关宗教和神秘学的信念,都可以说是精神变态,或心理变态,自然而然就不受重视了。甚至,认为哲学上的唯心思想,也只是心理作用上一种不同的观念而已,并无真实的证据可言。直到现在,举世滔滔,一般的科学立场,无论是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大体上都是倾向于这种思想和理论的。只有笃信宗教和神秘学的人,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固守一隅。

  此外,正在世界科学暗潮中新兴的一门学科——灵魂学,它的基本信念,绝对是超越唯物思想的。可是灵魂存在的理论和信念,也正想利用许多科学的方法来求证明,并未完全确定。而且灵魂的存在,它与意识究竟有什么关系?目前,一般研究灵魂学者,还没有注意及此。因此灵魂学的研究,在现代的科学观念中,它同神秘学一样还都是科学的外围科学,并没有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接受。

  我们现在既由意密的开端而牵涉到现代心理学等的认识,就必须把密宗所依据的佛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首先作一番介绍。无论东密与藏密,它的基本学理依据,就是印度后期佛教的唯识学。所以过去在西藏修学密宗的严格规定,必须先要花十多年的时间,研究精通了大小乘全部佛学以后,才能正式修习密法。

  有人认为佛教的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学心理学,这个观念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唯识学虽然是从心理的体验开始入手,但它的终极理论,却是透过人们的心理现状而笼罩身心一体,进入心物一元的形而上的本体论。它与发展到现代为止的心理学,大有相互径庭之处,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从唯识学的观点来说,现代的心理学仅能了解“第六意识”的正反两面作用,至于作为人我生命中枢的“第七识”,以及能为宇宙万有自主的“第八识”,也就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根据的“阿赖耶识”,绝非现代心理学所能认识了解的。

  建立在唯识学上的意密

  唯识学所谓的识,依一般传统观念的解释,它是具有“识别”的作用。其实,这也只是从名词上所作的注解。如果真实了解全部唯识学的道理,它之所以称谓“识”者,是有别于一般“唯心”的笼统观念。因为它的基本功能,便自具备有造作“意识”的分别作用;同时又具备与物质感应的触觉,而构成心理状态的感受,以及生起粗浅浮动的思想作用,和静止清寂的思维等功能。

  因此,它指出一般所谓的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体,都各自具有各别对外界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也可以说,在生理感官的本身上,还没有与“第六意识”配合而生起作用时,这种“前五识”的本身,它本自具有反应事物的鉴觉功能。它是造作“意识”分别的先驱,同时也自具有感受的连带功能。例如一个人碰到特别的遭遇,心理有所专注时,虽然他的眼睛面对事物,耳朵听到周围的声音,但却不会像平时一样,由于声色的反应而立刻引发心理“意识”的思维分别作用。虽然当时他对现实在前的声色,是有反应感受的,但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没有像平时一样,立刻和“意识”作用配合起来,而对境思维分别,引起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因此,也可了解当一个人在刚刚死亡的刹那间,其时“意识”的作用丧失,而将生理官能某一部分另加移殖,仍然会有延续复活的生命功能,便是这个原因。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八识”。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都受它的支配左右。它也相当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面接受董事会(第八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下面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一个婴儿的入胎之初,和生下来成为婴儿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而发生作用。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如果进入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面的潜在功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工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生起“独立”的潜在作用。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

  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人,它只是活人的一个账房总管而已。它的后台老板,便是“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一般人叫它作“我执”,或“具生我执”,也并无太不妥当之处。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粹“心理”的,也不是纯粹“生理”的,它与生来的身心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知当某一个在清醒的时候,在“意识”理智上,明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坏或不好,要想立刻改变自己,却往往不可能而失败。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我”,也是“我”的真正的“意”根,佛学所谓生命的“业力”,也便是由它而呈现其显著的作用。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