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录_南怀瑾【完结】(20)

阅读记录

  这个理论讲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此下面连着几点:

  “素富贵,行乎富贵”。本来自己出身富贵,或者是现在遭遇正在富贵中,并不是富贵里面不可以修道,非要跑到山里头去、到庙上去,或者把自己搞得可怜兮兮的像个叫化子一样的叫做修道,不一定。所谓“素富贵”,就在富贵的本位上可以修道。假设说现在的环境或者自己的本来是贫与贱,(富与贵是两件事哦!我们随便带过去,想是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多加解释。富是富,贵是贵,严格地讲起富贵两个解释有很多了。所以平常我们都看到过年的时候门口贴的“五福临门”,“五福”出在中国文化《书经》,中国文化的根本。五福里头不言“贵”,没得贵字,只有“富”。“贵”是后世人的观念,地位高了有权位叫做贵,这是后世的观念。但是贵有几种,譬如普通把权位这一些叫做贵;再有两种,还有清贵。过去所谓贵,多半没有钱。那么说真正的富贵两个连起来,解释所谓是“有钱”,是现在人的观念。所以富是富、贵是贵,这个不多做解释。)贫是贫,贫是穷哦!有人说笑话,中国字这个“贫”字跟“贪”字两个差不多的,贪过头了就变成贫了。那个上面一个命令,下面一个宝贝,那么你的宝贝可以命令归你,钞票等于是宝贝你可以指挥用,那就必须要贪。贪者,并不就是贪污的意思,就是你要贪、占有。但是过分了,宝贝就分掉了,“分”字下有个宝“贝”就是贫了。不过,古人把贫字还写得好一点,中国字很麻烦是“穷”字,“穷”比“贫”还厉害!你看我们经常说的看到穷(窮)字就有一点害怕,一个洞(上面是个“穴”),下面是个身体的身,身体都弓拢来见不得人,像一个弓一样钻到那个洞里不敢出来了,这就叫穷到极点了(一笑)!中国字往往有许多用象形、拆字一样可以解释。所以,贫是贫。“贱”,贱又是一种:劳苦,处处在痛苦中,衣食不能具足等等,谓之贱。所以贫贱又是一种。所以人在贫贱也可以修道;富贵也可以修道。

  夷狄,也是一个名词、两种:东夷、西狄。那么过去上古的文化,文化的重心在我们中国、中原,四边的边区地带还是落后地区,所谓南蛮、北狄,狄是北方,东夷、西戎,东边的边疆民族文化没有开化谓之“夷”,西面就是“戎”。所以夷狄,也就是代表边区文化落伍的地方。“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患难我们现在都连到一个名词在用,也是两个: “患”是病苦,有病的痛苦;“难”是遭遇各种困难,做事情不顺利、环境不好、处处受打击,这个是难;合起来叫做患难,那么也可以说艰难困苦;在艰难困苦里头也可以修道。所以“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一个真正了解了“道”的人,没有在哪一个环境不自在的;说在这个环境不自在,另外要找高山上去,或者去住茅蓬那个里头才有道。(那没有道,小路都没有一条,大路在都市上,道在都市上——这个是笑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各安其本位,这是以道的理想而讲。那么中庸这种文化思想影响几千年,这个民族的精神每一个人安其本位,守其岗位,守着自己。但是你说这样不进步吗?不是的,而本位上是不断地“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进步而行道,那么下面说明一个理由,上面是讲原则。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这是下面引申这个理由了,这是特别要注意。一个人得志了、在上位,或者譬如说你做一个老板、工商界的董事长,还是大老板;或者在政治地位,或者在某一种地位,“在上位”,“不陵下”,都不要忘记了这个“素”字,“素位而行”,我还是个我;现在的权力、位置是在上面,但是我也是人,他也是人,人是平等,人性是一样,所谓在上位不欺凌下面,没有傲慢、没有自满,非常平淡、非常平凡。这是在上的人,可以说“素上位,其行上位”,就在上位中可以修道。

  “在下位”,什么叫下位?你是科长,我是科员,是你下位,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自己一生都是个平民老百姓,在过去就是所谓匹夫,普通一个人。“ 匹夫”这两个字,古文叫匹夫,现在就是个人,只有一个人。那么在中国过去文化上所谓布衣、白衣,这都是代表一个普通人,这个下位是这个意思;非常平凡,名不见经传,谁也不知道,就是个极普通的人。“不援上”,这个“不援上”简单明了,不向比我高、比我有钱、比我地位好的,不过分要求,不上爬,换句话说不拍马(现在讲不拍马屁),不想办法去钻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上不骄,在下不自卑,素位而行。那么,要如何做到这样呢?

  “正己而不求(于)人”。这就非常难了,完全要求自己,处处要求自己,身心方面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也不向人家求什么东西。所以孔子的学生、就是著《大学》的曾子就讲过:“求于人者畏于人。”一个人对别人有所要求,不管——你就是来求人家教你一个字,求人家听学问、听课,乃至于说求人家写封介绍信,无论如何,你乃至于说今天没有酱油到隔壁借一杯酱油,“求于人者畏于人”,心里不是味道。这个“畏”并不一定是可怕,自己就有点难过,自卑感自然就来。所以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做到无求于人,人品自然高了,人品要怎么样高呢?自己觉得了不起,超越于人,那是傲慢,那是狂妄。怎么样叫做人格高呢?“人到无求品自高”。怎么样无求呢?要正己,就是《大学》同《中庸》所谓“诚意正心”。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对这个社会、对人与人之间没有埋怨的心理,没有怨恨的心理。譬如我们经常看到年轻人,大家的经验都晓得,出去找事情,或者见一个人找不到了以后,埋怨得要命,埋怨社会、甚至埋怨政府、或者埋怨别人,都是他不对。赶不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拼命骂公共汽车;自己坐在公共汽车第一位的时候,看到人家赶不上,回去了还在笑呢!就是这样,普通人不能正己。要正己能做到无怨,一切无怨,无怨到什么程度呢?那非常难: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怨天尤人”是任何人都有的。下雨出来碰到雷雨没有带雨伞,把天都会骂一顿:这个讨厌嘛,早不下迟不下,刚好我在路上下!会骂天的,所以天很难做啊。所谓“上不怨天”这个“怨天”不是怨这个下雨天、晴天这个天;人会怨起命运来,有时候人活得不如意呀,自己都怨自己的命运,对自己都会恨起来,这种心理,所以就是修养的问题。

  第二呢,下呢?这个上、下是相对的名称,不是一定是这个上面这个天、是下面这个人,没有一个人躺在你脚底下,这是一个相对的名词、形容。“下不尤人”,尤者,过错,做错了都给推给人家身上。自己位置坐错了,就埋怨人家位置摆不好;自己把东西碰倒了,埋怨人家怎么把这个东西摆在路上;人都会专门推过于人的,很少能够反求于己,反求诸己就是圣人之道。所以能够做到“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什么叫无怨呢?真正修养到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切是返照、检查自己。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