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参同契_南怀瑾【完结】(162)

阅读记录

  再看注解,“此节,统言关键三宝之要道也。修道之士,有内三宝,有外三宝。元精、元气、元神内三宝也。”内三宝是我们自己有的,不是靠外面呼吸气来,做气功不是真的气,是外面呼吸之气,是有生灭的。生命一口气不来,不是空气不来,是内在气没有,能源没有就完了。因怕大家以为空气这个气就是真的气,所以他改个名字叫“元精”。元精、元气、元神这是内三宝。

  三宝不漏存元神

  “耳目口,外三宝也”,外三宝耳、目、口,内三宝精、气、神。“欲得内三宝还真,全在外三宝不漏”,他说要想达到内三宝还真,精、气、神各归本位,还到原来的境界,做工夫开始是耳、目、口不漏。因此《阴符经》所谓,“九窍之邪,在乎三要是也”,这是《阴符经》的原文。《阴符经》分两种,一种道家修持的,所谓黄帝传下来的;一种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关系的。所谓姜太公传下来的《阴符经》,讲九窍,我们人身上的九个窍,头上七个加下面两个。“九窍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气,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气、元神三个重点,必须先要把耳、目、口关闭起来,这是修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须屏聪黜明,谨闭兑口,真元方不外漏。”所以我们修道打坐要闭起眼睛,垂帘,不是全闭。不过现在我是主张全闭,现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闭着才是养神之道。这个“屏聪黜明”是一切聪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谨闭兑口”,“兑”是卦名,这个符号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说话。这样耳、目、口三宝关闭起来,“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泄了。

  “故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窍不漏,元神内存”,现在讲理论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讲的守窍。譬如今天有位同学讲,过去学过道,因为守上窍的习惯,思想精神都在上面,头就很重,很闷,下不来。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窍,随便你守哪一窍都有感觉,不要认为是道的工夫,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为人体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个部分神经就起反应,气血也必定集中。

  正统道家没有告诉你守窍,现在告诉你这个理论,到了“外窍不漏,元神内存”,外面关闭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灵知之性,又不睡觉,又没有乱想,儒家形容是“一点灵明自在”,理学家形容四个字“昭昭灵灵”,你里面很清楚。所以前后会合,里外自然融为一片,就定得久静得久。不过你静不住,眼睛又想张开,耳朵又想听外面,这就不对了,是习惯的走漏。所以佛学讲“无漏”,就是六根不外流,归到内在归元了。

  无位真人 元关一窍

  “前后会合,中间有一无位真人,潜藏深渊之中”,这中间有一个无位真人,这个名称是唐代禅宗临济祖师讲的。这个无位的真我,既是无位,所以不是在上窍,也不在中宫,也不在丹田,但是三处又都有关联。所以他的无位真人就是真我,我们这个昭昭灵灵,一灵不昧这个真我,潜藏在内部,不是身体内部,是“潜藏深渊之中”,藏得很深。“深渊之中”是形容,等于一个东西把它丢到海底去了。密宗及道家讲海底就是人体的下部,叫海底好像是固定的位置,变成有形的了。其实海底、深渊都是形容辞,就是藏到深不可测,没得位置了,是下沉,不是上升。

  “深渊乃北极太渊,天心之所居,即元关一窍也。”古人形容这个“北极太渊”深不可测。《道藏》里有一本书,叫做《五岳真形图》,都是黑点白点,都是洞洞,讲这个地球下面有通道,整个是连的。是否如此,我们暂不做结论,这里讲“北极太渊”是形容辞,是借用,不是讲有形的地球物理。“天心之所居”,“天心”也是道家的名辞,这是天地的中心点,宇宙其实没有中心点,是人为假定有这个中心点,叫做“元关一窍”。这就是正统道家,他绝没有告诉你在哪儿,所以叫“元关一窍”,也没有说就在这里,也没有说就在丹田。一般传你的,是守这个窍,那个窍,算是“元关一窍”,那简直是乱窍,骗人的。正统道家所说的“元关一窍”,就是专一的意思,是无位真人之道,不是任何固定的部位。

  “元关在天地之间,上下四方之正中,虚悬一穴”,注意最后四个字,没有真的位置,你假设它在哪个地方,它就是在哪个地方。譬如胃不大好的,静坐修道你坐在那里,自然就守窍了,是生理的本能。你不加上那个注意力,本能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那里去了,已经无形中在治疗,所以再加就多余了。就在那个地方守这一窍,慢慢就治疗好了。所以“虚悬一穴”,它无所不在,没有真实固定的部位。

  下面是引用庄子的话,“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谓之规中。中有主宰,谓之真人。”“规中”无大小内外,中间是人为假定,所以称它为“规中”,是理念的名称,不是生理上实质形象的名称。所谓“规中”,其中自然有主宰,“中”是代表可以做主,不是偏的,这样谓之真人,就是我们生命的真我。这个肉体不是真我,即使活两百岁,有一天还是要毁坏,就像一个房子一样。我们真正的精神生命是借这个房子来住的,这个是真人,修的是那个东西。“守而勿失”,所谓守窍就是关闭外门外窍,“谓之抱一”,“抱一”就是集中在一点,可是并不是用有意的注意力。

  如果把炼元神、炼元气、炼元精的各种方法统计一下,那很多。据我所了解的,就算练气功吧,有两百多种方法,包括印度的瑜珈术,中国的气功,各种各样。我说人真奇怪,就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同样呼吸的气,会产生那么多的花样,每一个方法都有效。大效有没有?不见得有,一个方法做到底,不晓得变通就成问题了。真正的元气不是靠这个,是内在自己本身生命来的,原理是如此。我们身体上这个小天地,同天地宇宙的法则一样,本身那个真元发起来,就是最好的药。这里把这个原理方法都讲清楚了,一点都没有保留,没有任何秘密。

  修道的秘块

  “然其妙诀”,“诀”就是口诀,道家叫诀,佛家叫做密法,秘密的法门。外道所谓旁门八百,左道三千,各种方法多得很,不过是偏向的,都是要传口诀的。所以老师传你口诀,一般六耳不同传,师父告诉徒弟是在耳朵边上讲的,那么神秘,还要赌咒发誓。

  现在你们不要外求了,本经统统告诉你,怎么用功修道,妙诀“全在不勤不怠,勿助勿忘,有浮游之象”。“勿助勿忘”是孟子的话,“不勤不怠”是道家加上的,如果加上佛家的话,就是“不增不减”,三家共同的道理。所以孟子讲修养、养生最彻底,一般人修道都是揠苗助长,求速效,那就完了!这个东西不能求,所以要“不勤不怠”,不要过分地用功。如果不吃饭,不睡觉,我要修道了,那是自寻烦恼。所以只要优哉游哉,勿助勿忘,当然也不能优游过度。所以他说用功的要点是“不勤不怠”,“怠”就是懈怠,不要偷懒,也不要过分勤快;“勿助勿忘”,中庸之道,也不要帮助,也不要丢掉;“有浮游之象”,这个“浮游”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庄子叫“逍遥”,佛学叫“自在”。我常常告诉一般同学朋友们,你们修道要修到“逍遥”,学佛要学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脸宗教相,装起那个修道的样子,那个死相最讨厌,既不自在又不逍遥。现在用功的重点告诉你,浮游自在,又逍遥又自在。古人有一句话说,我们讲过好多次了,要想长生不老,“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一个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几次,比你打维他命吃补药都好,一笑,脑神经就松了。你看每一个人走在街上,那个苦瓜相像银行讨债的面孔,一天到晚心里在烦恼,脸上每一个细胞都绷紧了。你这样修能够成道?我第一个不相信!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