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学中医修道的,就要了解这个道理。真正中医的治病方法不是头痛医头,腿痛医腿。譬如我们中国是黄种人,容易得肝病。照西医的治法,肝病就医肝补肝了,但不一定对,虽然也会治好病没有错。真懂得中国医学,懂得《易经》,懂得道家这个方法,就知道肝是木。什么生木?克木的又是什么?我们晓得水生木,金克木。或者这个人肺呼吸系统有问题,或者感冒太久,支气管炎,慢慢影响肝脏功能变差,这就要先治疗肺。要培养肝功能健康,不是针对肝脏,而是针对肾脏,因为肝肾同源,把肾水的功能培养好了,水生木,肝的功能也好了。但是这个不是呆定的啊!要活用,也要懂得命理,就是水多则木漂——水固然生木,水太多,把木漂起来冲到太平洋去,这根木头就完了。
我现在告诉诸位的是学理上的五行生克之理,你搞清楚了以后,自己对于修道的功能,各部分的调整就容易了,这是讲有形的。但是,是不是《参同契》的原意?是不是所谓正统的道法?就不一定了。道家所谓正统道法有一个名称叫上品丹法,很不容易达到,很不容易求得。据说上品丹法求到了,七天可以成仙。当然,这个是传说,是靠不住的。只讲学理的说法,上品的丹法,是在有形无形之间,不在这个肉体内部,但是也不会离开肉体的。
上品丹法如何炼
根据道家的正统道法,上品丹法的观念,金木火水土是个代号,不一定指有形的东西。譬如这一段所提到的坎离两卦,坎离分别代表水火。在《易经》卦名当中,水火是既济,既济是好的;颠倒过来火水就未济,未济是不好。那么,什么是水火既济呢?我们看到做饭烧茶,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就是好的。火在上面烧,水在下面毫无用处,这个是很简单的物理,要懂得。所以,诸位修道打坐,上面的头脑“嗡嗡”地发热,红光满面,心思不定,妄念不断,就是火在上面,水在下面,这是气虚。所以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这就是火下降了。因此禅宗祖师利用老子这两句话骂人,说有些人没有悟道,自己以为悟道,就是“空腹高心”,刚好与老子这个话相反。上面妄念不能停,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气神不能归元,就是坎水不能归元。念多就是虚火,心不清净。佛经经常用清净圆明,就是代表取坎填离这个道理,要心境凝定,元气才充盈。
中宫是土,这个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道家有一个名称,叫“真意”。提到真意这个名称,我们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学讲唯识的第六意识我们大家都容易了解,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识,叫“末那识”,也叫做“意根”。末那识是梵文,很难翻译,包括了很多,佛学名称又叫“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那个我。这个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动。这个“末那识”有时在别的佛经上,就干脆用中文“真意”来代表。如果我们研究学术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后佛道两家思想上有了交汇,修持的方法也融会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这个是戊己土。所谓真意真土是什么呢?就是有念无念之间,也就是上次我们提到“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那个一念不生的境界。
禅宗佛家讲空,一念不生不是没有东西,是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后的禅宗灵知之性这一念,有形无形停留在中宫内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个是内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宫,戊己之功”。拿佛家来比喻,这个时候等于是无念,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永远定在这个境界。对于身体方面,就停留在中宫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静极,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空到极点,静极空极在这个中宫,五行就归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统道家,在这个时候,真正的精气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来,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过分,因为无念太过,虚灵太过,要出毛病的,这个就是火候问题。
那么要如何来调配呢?下一章会提到这个问题。在这个境界久了以后,把药物调整好才可以谈服食,吃这个丹药。为什么无念清净境界要吃丹药呢?在理论上没有办法懂,如果真做工夫,到那个境界就晓得,若有若无之间,并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但是的确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无之间是有东西。你说真有吗?没有,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参同契》上篇前五章是讲“御政”,这个第二章,我们讲到“戊己之功”,先认识药物同服食的基本原理,然后再说如何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就在下面第三章“日月含符”。
第二十一讲
真土真意与孟子
日月含符章第三
伟大的日月
卦变及人事之变
《参同契》上卷主题是“御政”,包括了五章。第二章最后的结论是“戊己之功”。
戊己两个都是土,戊土是脾的功能,己土是胃。普通我们讲肠胃不好,脾胃是脾胃,肠子不好是排泄系统不好,不一定是胃的毛病,这个不能混为一谈的。西医的治疗同中医是两个路线,但一样有功效,只是基本的学理不同。
所以我经常分类,西医的哲学建立在唯物、建立在机械上,它也有高明的一面;中医建立的哲学基础是精神的,是唯心的,也有它高明的一面,而且治疗的方法往往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脚为什么痛?必先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加以治疗。
真土真意与孟子
戊己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宫,中宫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谓“住意”——意识住在中宫。上次我给大家贡献的意见,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宫可靠稳当。但要说明,这些都是有为的修法,不是无上道法,无上的道法是无形的真意。
拿佛家来比较,佛家唯识的八识中,第七末那识就是“俱生我执”,那是没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无的有这个我相的存在,这个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家讲无上道法,所谓真意,它采用的名称就是佛道两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守任何一处,心境都摆在中和的状态。
如果用儒家的道理来说明,所谓真意就是《中庸》里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其中,差不多十分之六是理论哲学的道理,十分之四是真工夫;庄子也一样,有许多话是真工夫,很难做别的解释。我们一般念《中庸》都读错了,我们要注意,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都是山东人,念他们的文章最好要懂山东话。《中庸》的“中”要念成去声,我们跟山东朋友谈话,对了没有?中中中!山西人也有这个话,中了就是对了。开枪打靶,子弹打中了没有,这是中了。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都没有动,等于佛家讲“一念未生处”。“发而皆中节”,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并不是只要清净、虚无。发而能够中节“之谓和”,一动一静之间和起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是儒家修养的境界,也就是《参同契》第二章的所谓“皆秉中宫,戊己之功”的道理。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