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是讲什么呢?是讲物理世界的现象。物理世界一一这个太阳、月亮、地球的转动,“动静有常”,有一个固定的法则,是有常规的,不能改变的,自然的法则是规律的。
有一次我被他们拉去讲工业设计的科学与哲学。我说对不起,我对这个是外行。他们给我找了好几本外文的、中文的工业设计绘图的书籍。他们说这就是工业设计,故意做成这个样子,是一种新的设计。我拗不过他们,只好答应去讲。后来为他们讲艺术的境界美。
什么叫做美?东方的艺术境界美是自然的美,就是不规则的;西方的美是非常规则的美。有规律、规则的美,是违反自然的,是人为的;不规则的美是天然的。所以中国绘画就很不规则,中国的山林艺术也很不规则,大家看盆子里本来好好的一棵树,偏偏要用铁丝把它弯起来,使它长成弯弯的形状,认为这样才美。西方的不同,西方是把它剪得圆圆的,像个笔筒一样才算美。
很多人去美国看尼亚加拉瀑布,认为好美。大家没有见过中国深山中的瀑布。好瀑布是不规律的,但是非常美。自然的法则,在不规律里面有它非常严整的规律,非常美的规则。这是自然,也就是“动静有常”的道理。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动静有常”,讲物理世界一切的活动,不规律里边有它自然的规律,而且不能违反。像太阳如果不是从东方上来,如果倒回来一转,我们就受不了啦,地球马上就要毁灭。“动静有常”,动就是代表物理世界的常态。
“刚柔断矣”,“刚”、“柔”也是两个代号,代表宇宙的进化,已经到了物质的世界,但是物理世界还没有成形。譬如太阳、地球、月亮,这个是物质。物质世界在《易经》不叫做阴阳,而是刚柔。“刚柔断矣”,不是折断了,是确定的意思。物质世界有刚有柔,譬如土地、岩石是刚强的,水是柔的,一刚一柔确定了的,这就是断矣。所以“动静”是讲物理世界,动静有常是讲物理世界的法则;“刚柔”是讲物质世界的法则。原理都差不多,因此你学了《易经》,便了解了物理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法则。
大约二十多年前,在一个朋友家里吃饭。他客厅里挂了副对子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大家看了都说这个字写得好呀!我说字写得是好,大家不好意思间什么叫刚日,什么叫柔日。刚就是阳,阳日谓之刚;阴日谓之柔。譬如我们今年甲子年,甲是木,子是水,那么我们今年是刚年呀还是柔年?是阳年还是阴年?简单地说是阳年。我们拿天干地支来研究,本来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为什么说是阳年呢?因为今年是子年,子为鼠,老鼠有五个爪子,五代表阳〔单数代表阳),所以说甲子年还是阳年,阳年就是刚年。碰到日子是子,是单数的,便是刚日,所以刚日读经,柔日读_史,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啊!文学里边有哲学,今天我们这个思想,看到什么事情,社会呀,政治呀,各方面很不满意,我们感到很不平的时候,赶快读读书。读读《易经》呀了四书五经呀!心气就和平起来了。柔日读史,当心情很无聊,很沉闷,很想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历史,启发我们奋斗的勇气。所以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是关干刚柔的道理。达尔文的祖宗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人类文化最大的哲学问题出现了,关子这个方字,我们都晓得四四方方是方,方也可以代表空间的方位。但就文字学来说,讲中国字要知道它的来源,方是怎么来的呢?方是个象形字,像个猴子,这是简单的象形。就像我们人,随便这么一画(j),就像人了。所以方字就代表了猴子,或者是长的人,这就是本字的由来。后来简用了,就给它改做四方的方;方方正正的方,是借用来的。
我年轻时候看到一本《易经》的注解,也是受了近一百多年西方文化进来的影响,解释这一段“方以类聚”,说方是代表细菌,人是细菌微生物变的,就是达尔文的思想,并以为人是由微生物慢慢变成猴子,猴子变成人类,所以猴子是我们的老祖宗。当时有位同学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我说你们的祖宗是猴子变的,我的祖宗不是猴子变的,大家还拿了很多证据,辩论得一塌糊涂。
实际上,这句话是非常明白的。“方以类聚”包括了些什么呢?譬如拿政治来讲,就包括了地缘政治、地理环境等等的关系。像我们这个地球,乃至任何一个地方,东南西北方位不同,那个地方生长的物类,以及人的形态个性也都不相同。平常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一看便知道他是北方人、南方人或者广东人,大概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不像你们在宝岛温室中长大的人,没有这种经验。
由于每一个地方的不同,生长的植物、动物都有差异。新竹以北的壁虎不会叫,新竹以南的壁虎会叫,这就是所谓的“方以类聚”,类就是所谓的归类。彰化人、嘉义人都不同,有些植物也是一样。像阿里山种的香蕉,我只要拿来一看,就知道是阿里山的,尤其吃到嘴里,一下就分别出来了。日本的苹果与韩国的完全不同,这就是“方以类聚”。所以西方人是西方人,东方人是东方人,由于地区不同,所生长的人物,乃至万物都不相同。
“物以群分”的这个物,指的是笼统的物,不定的物,一层一层的分类,一种一种的分类。这是自然的现象。虽然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意识,但这里边就有好有坏了。所以我常常讲,台湾有些人闹台独的间题、分离的间题,这不稀奇。一点都不稀奇。中国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己经闹了几干年。清兵人关,有明、清之争;后来国民革命后,又有南北之争,可以说从一九二四年以来,都是南北之争。再后来革命党内部又有不同派别之争····。一路的到底,反正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类只要有空间、有时间,人类只要存在、只要有社会就有纷争。
大家注意“社会”这两个字,我们当年一般不叫社会学,而叫群学。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是严复翻译的,叫《群学肄言》,就是社会学。到现在《群学肄言》的价值还很高,他用中国的文字,比较接近新旧之间的文学技巧来翻译,现在重新拿出来看看,它的社会思想的价值还是很高、还是存在的,而且,比现在人白话翻译的还要好。
“物以群分”,就是说形成社会物类的不同。于是“吉凶生矣”,有人类就有意见,就有问题。因不同意见而相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读了《易经》以后来看天下事,看天下的治乱纷争,就知道那是人力很难挽救的事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里从阴阳刚柔、天地宇宙讲到物理世界,讲到物质世界;讲到物理世界与物质世界空间关系;然后讲到“方以类聚”这个地球、人群物理的关系;因为人类有“物以群分”,就有意见,有意见便要争,争就有吉有凶。所以吉与凶就是类聚群分,群体社会出现后的必然结果。变的哲学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