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头附带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修到四禅八定境界,拿大乘佛法来讲,还是一个“大凡夫”,不过很伟大而已。同样的道理,有些阿罗汉,虽修到四禅八定,但是并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在修法上,关于这方面,密法讲得很好:精不降,乐不生,气脉不通,妄念也不会断,身体也不会好;如果精一降,凡夫非漏不可。精降不漏而生乐,那真是舒服无比。但如贪图乐的境界,就堕落在欲界。如果贪图身上阴阳交合之乐,久了以后,堕落在鸳鸯、猴子、鹿等这一类欲念特别重的畜生道中去了,修了半天,还向畜生道那边跑。
气不转,光明不起;气定了以后,光明才生起,就是内在四大的自性光。神由无念而清明,但是偏重于无念,空的境界,落在无色界,等到无色界天的福报受完了,依旧再重入转回。当然,无色界天的时间很长,世上一百多万年,在那里不过是几天而已。不过这也是比较的,在他们自身感受来说,也不觉得长。
偏在乐的境界上,就堕欲界;偏在光明境上,就堕色界;偏于空境,则堕无色界。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都不能偏,非证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不可,否则跳不出来。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是佛法及一切内道、外道的修持基本,不走这条路不能证果。但是达到四禅八定而不得菩提,且般若不通透,不彻底,则依然是一个“大凡夫”。阿罗汉也不过是一个伟大的凡夫而已。大罗汉就不同了,可以跳出三界外。
欲界中的男女,广义的欲是色、声、香、味、触;狭义的欲是笑 、视、交、抱、触。这五欲在四大中偏重于水火。拿中国文化配合来说,水、火就是心、肾两经,心是火,肾是水。五行这一套都要懂,因此道家教人坎离交,是有道理的。研究人的生理就会知道,当欲念一来时,四大都在动,四大都受损害,佛经上以灾难称之,是指那个作用而言。实际上任何一念一动,四大都会动,都不归位。人的身体为什么不能得定?因为都不归位,都不均衡的原故。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
色法就是地水火风,包括了生理。弥勒菩萨说,简单地讲,有十四种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有十四种功用。像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都属于色法的聚,凝结起来构成物质的形状叫色聚。(大种、四大、色聚,每个名词都有它的范围,研究唯识是非常逻辑的,一点都不能错。)但是意所行色除外。譬如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所行色。我们梦中的身体,梦到自己被火烫了,也会觉得烫;吃了冰淇淋,也觉得很冰。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照样有,那个是法触意境上所呈现的色。懂了这个,才晓得人死了以后,灵魂一样有世界,下地狱一样也觉得痛苦,地狱是假的,可是照样会痛苦。还有一个试验,把你的眼睛蒙起来,拿个假火假装烫你,你一定会叫:烫呀!皮肤都红了,这就是意所行色,是属于心所的一种。
卷第十三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禅宗常说的一句话,本地风光。真如自性就是本地。这些都是从本性起用方面来讲,懂了用,就晓得体。“第七”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第七部分,“三摩呬多”就是等引的意思。过去古老的翻译称三昧,也就是正受。但玄奘法师觉得不可翻译,因此用译音。就是到达我们所要达到的那个境界,简单地讲,就是得定。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作不是定,这个很重要。
弥勒菩萨把不是定的境界归纳出来,有十二种: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这里讲自性不定,不是指明心见性的自性,是说它的性质不定,是在变动,所以不叫作得定。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后面的功能,就是五识。五识所呈现的状态,我们错认为是得定,那个状态不是定,不要搞错了。比如有人念咒子,以为得定了,事实上,一句接一句地念,一直在变动不定中,并不是定,这是其一。
再有就是我们听声音,觉得得定了,那是耳识身不定性,那是偶然的清净,不是定。如果认为自己得定了,“非魔即狂”。为什么?因为五识和自性不定故。
又比如眼睛看光,有一种觉受境界,好象得定了,不是真的,因为它本身是生灭法,当然不得定,以生灭法来修它,这是一种非定。要认清楚。
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
定有一个条件:就是轻安。如果还觉得有腿在,有脑袋,还觉肩膀发酸,就是不轻安、不安乐,整个身体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着觉似腾空,就是那么轻安,这只是比方。三脉七轮都通透了,身体才会发生轻安。我们搞了半天,还跟着感受在那边开运动会,哦!气到了这里,想把气弄过来,越弄越闭住了。若能真的放空,把感觉一忘,它就过去,就通了。拼命在那里管它,就是一万年也通不了。弥勒菩萨说,这是被欲界的习惯困住了。欲界的习惯很多:色声香味触法,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都是。
诸心心法是整体的,八个识都在这里头。下面的心法是讲心所,意识的部分。什么是欲界的心法?你觉得气脉通了,就可以成道,这就是利害观念,这些也把我们困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第八识,都是“心法”的范围,乃至于第六意识中,心所起的状态。有时我们虽然可以达到很定的样子,但却不是真的定。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达到轻安。比如喜欢听音乐的人,一曲好的音乐都听醉了就是定;又喜欢掏耳朵的人,掏的那个时候也是定;甚至喜欢捻脚的,搔到痒处时,也绝没有妄念,那也是一种定,就是心一境性。假如你造五百罗汉塑像,有一个就是脱了鞋子,歪着嘴在捏香港脚,表示在那个境界入定了。
所以,欲界中,心一境性可以做得到,可是没有轻安来滋润它的话,身体僵硬在那里。弥勒菩萨说,这不是真正的定境。
南怀瑾全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侠客中国 南怀瑾全集 张载制书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二十讲
内容提要
什么不是定境
专一作意
世间定及非世间定
有心地无心地
坐起和圆满
六位无心地
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
今天接着上次讲的,瑜伽师地论非三摩呬多地。
先认识什么不是定境,然后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定境。上次讲到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什么境界得轻安呢?宗喀巴大师说:头顶发清凉是轻安的前奏。自头顶一直灌下来,到全身,都属于轻安的前奏。不管修哪一宗派,这个是必然的现象。不过,由上而下的轻安容易退失,有时候会全垮了。如果是由脚心发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谓通任督二脉,或者密宗所谓左右脉通了,就不易退失。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