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建立之初,为立足江南,抵御北方匈奴、鲜卑等贵族的进攻,统治者一方面加强内部团结,一方面实行休养生息,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不久,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由于生活安逸舒适,一些原来还想返回中原的南渡士族,包括东晋最高统治者,再也无意北返,偏安于东南一隅。
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统治者为了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大肆征兵,导致农民起义,东晋统治名存实亡。 420年,掌握实权的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刘裕灭晋后,建国号宋,他就是宋武帝,在位时较有作为。宋朝30年间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进入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陈朝末年,陈后主不思治理,境内田园荒芜,赋税繁重,百姓流亡,他依然纵情享乐。589年,陈朝灭亡。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这一时期为“十六国”。此后,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
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与
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鲜卑族拓跋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南迁,逐渐成为塞上的一支强大军事力量。4世纪后期,拓跋氏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后来,拓跋珪消灭后燕,占领中原,建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朝对峙。5世纪中期,北魏将南部边界推进到江淮一带,实力开始超过南方。
6世纪后期,北周武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大批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扩大兵源,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周武帝死后,朝政日益混乱,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
3 “士”不可挡
天生是废物
前面说过汉朝选拔官吏靠察举制,到后来发展成门第族望累世公卿,这样很不好。所以到了魏晋,就变成九品中正制。
朝廷设立一名大中正,它应该既中且正(所以蒋介石起名叫蒋中正)。然后各郡设立中正,负责评定人才等级,把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么九品,所以叫九品中正制。只有被评为上品,你才能当官。要被评为下品,你就当不了官了。
不过,能被评为上品的,还是那些门第比较高的人,高门大姓,世代被评为上品。最大的高门大姓就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氏和谢氏。比如王羲之是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但他一辈子拿笔,没听说过他用剑用得出神入化的。他生来就是将军,因为是王氏。这些人世代垄断官职,老是他们家当官,就形成了大士族,而老当不上官那帮人变成了庶族。不是平民,不是农民,都是老当不上官的地主。
士族一生下来就是官,你要一生下来就是官的话,你还会好
好念书吗?你现在已经一个月有一万五千块钱的工资,还在这念
书干吗?这一万五打着滚花也花不完,打小坐着奔驰250上学,长大就是一个笨痴250。所以这些士族是什么也干不了,文不能提笔,武不能拿枪,宴会上作首诗都得别人代笔,连智商都退化了的一
帮废物。
因为士族庶族是不通婚的,甚至不穿同样的衣服,不能共坐一席,所以士族老近亲结婚。王、谢、袁、萧、顾、陆、朱、张,就这八个姓老通婚,生来生去都是表哥跟表妹,舅舅跟外甥女,姑姑跟侄儿这种关系。越生越退化,祖孙三代长一个模样,肯定会脑残。而宋、齐、梁、陈各朝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武将肯定是庶族出身,很鄙视生来就高官的士族。所以庶族做了皇帝,不能容忍这帮孙子吆五喝六。
相互看不惯
刘宋的一个皇帝,他舅舅姓陆,非要拜访一个大士族王氏。皇上说你别去,自讨没趣。姓陆的说我是皇上舅舅,我非得去不可,就去了。到传达室一递名片,两个钟头没人理他,自个儿待着吧,在门口晒。他真有恒心搁那等,两个钟头之后,人家把买菜那个门开开了,进来吧!
进去之后,主人也没在正堂迎接他,而是在卧室,那是非常不礼貌的地方。主人背对着他,光着膀子躺着,小丫头给扇着扇子。他就在那站着,也没人给让座,也没人给递茶,站了一个多小时。主人一翻身,呦,这是谁啊?他怎么在这待着,他是谁?然后这个时候,仆人搬个胡床来,就是马扎,搁在这,给他坐下了。坐下来之后主人就问,你姓什么?他说我姓陆,陆××。过去给我们家养马的那个陆伯之是你什么人?陆伯之是我爷爷,他是养马的,后来立了军功了。怎么养马的孩子跑到我屋里来了?给我轰出去!仆人就给轰出去了。人刚一转身,就听那个士族,指
那个马扎说,把这个拿出去烧了。
陆××回去就跟他外甥皇上哭诉,说你看我是你舅舅,怎么这
么屈辱。皇上很生气,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你管人家是不是养马的,人家现在是皇上舅舅了,你怎么这么招待人家!但是没办法,皇上只能和陆××说,你活该,我让你别去,你非去,我都惹不起他。皇上为什么惹不起他?因为姓王的一族全在朝里做大官,全天下的田,差不多60%都是他们的,他一族人经济、政治、地位非常高。
随着后来士族这帮东西越来越衰落,庶族地主崛起。尤其魏晋南北朝,那个时候更迭频繁,打仗是最厉害的,都是庶族立军功,所以庶族势力越来越强大。
4 “汉化”辅导班
骗你去洛阳
来说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改均田与租调,均田制与租调制。均田就是给人民分地,授田的农民要给国家交租和交调,租就是粮食,调就是布帛。该制度的作用在于逼着你去从事农业。因为原来的北魏是鲜卑人,属于游牧民族,现在分你土地,收你粮食和布帛,不收牛奶不收羊毛,等于是强迫你从马上下来,拎起锄头去种地。
第二,三长制,促进了农业和汉化政策。意思就是在地方设立乡、邻、里,改变了原来的宗主督护制,它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整顿吏治,给官员俸禄。之前北魏的官员没俸禄,一是容易贪污,国家不给,我自己拿!再有一个是他们爱打仗,没有俸禄我就出去打仗,一打仗我好抢。出于这两个主要原因,整顿吏治,给官员俸禄。官员不用拿国家的,也不用抢别人的,老老实实拿俸禄享受生活就完了。
第四,迁都洛阳。北魏的都城最早在盛乐,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然后迁到了平城,平城就是幽云十六州当中的云州,今天的山西大同,位置也较偏远,最后才迁到洛阳。但是这次迁都反对的声音很大,大多是他叔叔爷爷辈的守旧派老臣反对。他就想了个办法,说我要出兵伐宋(宋齐梁陈的那个刘宋,不是汉宋),要率30万大军征伐,各位爷爷叔叔们国之干臣,要跟我同去!于是30万大军就出发了。今天艳阳高照,大家歇歇,晒晒被子,扎营休息,明天雨雪交加,行军,要锻炼将士们耐寒、抗旱的能力。反正皇上年轻,20多岁,伺候得不错,爷爷叔叔们快散架了,走到洛阳这帮人受不了了,跟皇上说咱别往前走了,再走就死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