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当时,特别阻碍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心学就更厉害了,心学创立者是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王守仁把它发展到了极致。吾心即宇宙,吾心之外别无他物,一切不外求。意思是我心里想有就什么都有了,世间万物还不都是在我心里的一个印象而已,那我干嘛那么来事儿,想一想,乐一乐,来个小宇宙爆发,多逍遥。蒋介石是最推祟王阳明的,所以到台北旅游的话,一个必去的景点叫“阳明山森林公园”,阳明山原来叫草山,蒋先生到那之后把它改名为阳明山,因为他崇拜王守仁。所以理学和心学是明清时候的官方思想,这个东西对当时的现状是不利的,一个太理想化,一个太消极,但是实际上一直是官方思想。
启蒙即牺牲除了理学和心学,也有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首先一位是
李贽、李卓吾先生。他的墓就在通州古塔公园底下。他指责批儒家经典,否定孔子。其实孔子就跟咱们以后讲新文化运动一样,孔子是最倒霉的,死了几千年永远不得安宁,谁有点什么事就把他拽出来,要不然就烧香,要不然就上板砖。你后世的这些思想跟孔子有关没关?你读这些书的那个人,天人感应,孔子讲过这玩意儿吗?孔子最烦这个,子不语怪力乱神。你的理学心学,难道是孔子主张妇女裹小脚吗,不可能,孔子都没见过这个,所以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没办法,谁让儒家都打他的旗号呢,所以就得否他,这一否惹事了,当时你否孔子还了得,别说那个时候了,在台湾,最起码是老蒋在的时候,你否定孔子就得判刑,孔子是中国的基督啊,你骂万世师表,你骂神,还能留你嘛。古人经常这么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要不是天降孔夫子,几千年来我们黑糊糊地摸去吧。李贽说,原来古代的人都得提着灯笼走路,因为没有孔子?你现在人不也提着灯笼走路吗,有了孔子,不还得万古常如夜吗。类似于这种话,后来成了李贽被关到监狱里折磨之死的因由。
哲学大爆发
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他的打扮,头发都是包起来的,为什么?他不剃发,那时候罪过大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头师傅担着担子,后面是装水盆、剃发用具,前面是挂人头的。剃头师博走街串巷,后面有清兵跟着,扛着鬼头大刀,给你剃不剃,按这一刀脑袋挂上了。剃头是奉旨,但他们穿的衣服已经是清朝的服装了。
其实大清入关之后,要求中国人(就是说汉人)学他,他也不是说什么人都学,有十不从,男从女不从,男人必须是旗装,女人可以穿汉装。生从死不从,你死了以后可以以汉装入殓,要不然你对不起祖宗,当然后来没事还给死人梳头,累不累。阳从阴不从,上坟祭祖或者人死入殓,这些习俗都可依照明朝习俗走。官从吏不从,你看当官顶戴花翎补服纱褂,吏的打扮跟明朝还是一样的。老从少不从,小孩子爱干吗干吗,一旦成年就得按旗人规矩来。另外还有儒从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而黄宗羲他就不从。他琢磨这个问题,为什么明朝会灭亡。然后一下找了一个,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他得出君主转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这是第一点,他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原来跟明不明朝,清不清朝没关系,就是因为君主专制,哪一朝搞君主专制都不行。第二提倡法制,反对人制,这个老哥就更厉害了,你们按规矩办事,别按人的意思走,也是反独裁的意思。第三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这人很了不起,对晚清的民主思潮起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著作叫《明夷待访录》,梁启超说,想不到我们国家比卢梭早200年就有这么先进的思想问世。
另外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理学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思想修养。他就是说我只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我就能治国平天下,你是一个好人,不见得是一个好官。你看中国历史上凡是作出成绩的官没有清官,包拯、海瑞这些人绝对做不出成绩来。一般都是那种介乎于清官与赃官之间的那种权臣。张居正是典型的,权臣能做出一番成绩。纯赃官也不行,光想贪污了也不行。就是说那种所谓的树立道德的楷模,没有一个是真正能够干成事的,包括中国历史上鼓吹的所有的忠臣,全都没什么大用。岳飞还算能打赢,像文天样、史可法这些人一点用没有,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你死则死了,国家能因为你死就能改变的话,那你能多死几回吗?我们崇拜他的气节,只可惜他干的事没有实际效果。
所以顾炎武就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大明300年来养士之朝,培养这些人全没用?满清一入关,稀里哗啦300年江山社稷就全吹了,咱做经世致用的学问,做点有用的学问。所以他的著作叫《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大治,这也是反对君主专制。这要是往高里说是最早的主权在民的思想。顾炎武思想挺了不起的,另外他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日知录》,“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李唐变成了赵宋,这对于李唐来讲只不过是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如果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道统断绝,这就属于亡天下,国跟天下还是不一样的,所以“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天下那就每个人都要做,所以他认为满清入关对中国来讲,就属于亡天下。因为异族入主中原,中华文化、中华道统要断绝了。但是实际上后来看也没断,因为满清吸取元的教训,很快就汉化了。
满清入关,圣旨就说我国天下得自流寇,我是灭了李自成那个流寇,趁他捣乱的时候我乘虚而入拿下的,不是从你大明手里得的,我为尔报君父之仇,你应该感谢我才对。我与流寇争不是与大明争。他这么说很快就理解了中国政治的奥妙,你快马弯刀厉害,还是干不过四书五经,最后还得匍匐在四书五经脚下。蒙古人就没这么干,所以90年又回去放羊了,真叫水土不服不行。
船山先生王夫之,他是唯物思想家。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气。”理学认为理是第一的,气是第二的。他认为气才是第一的,因为气是物质,所以叫唯物。第二,是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学家的主张,像最早比如说董仲舒提出来尊王这东西是中国的道统,道统是不能变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现在王夫之提出来,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意思是没有绝对不变的玩意儿,沧海都能桑田,要是都不变,哪来这么些朝代更替。第三,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政治上叫趋势更新。这个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相吻合的。
中华四神作
说到文学,明清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小说。明清的时候世俗文化占了主流,世俗文化占主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咱在宋朝那讲过,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也就是说实际上明清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
52书库推荐浏览: 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