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的花雨满天_南怀瑾【完结】(175)

阅读记录

  「以乐说辩,演法无碍。」能够说法的,要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他如果是个鬼,你就得说鬼话来度他。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十善业道,去恶为善,把身口意的恶业转过来,这个刚才讲过了。净十善道是修行的第一步,是修五乘道最初步的人乘道,前面也说过了。

  光修十善业道就是学佛吗?不是。你注意这个经文,一个字都不能放过。是要「净」十善道,光是除一切恶、行一切善还不算,要善恶两头都不住,达到心净则佛土净的净土境界,这样才能受人天福报。

  其实出家人比在家人有福报,头发一剃,就可以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即使在都市中,至少也有明窗净几。吃的虽然没肉,但是也有素鸡,这些都是清福。我们把福气分成洪福与清福。洪福是在这个红尘滚滚世间的福气,像普通人有儿有女有钱有地位之类,其实这都是烦恼,福气福气,福愈大气也愈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有清福的出家人,往往不珍惜清福。清福是哪里来的?是修十善业道来的。

  明朝有个读书人,学问很好但是不出去考功名。他每天晚上吃过饭一定烧一炷香,一路拜到门口,然后插在门口。这个叫作烧天香,供养天神。他烧了几十年的天香,终于感动了天神,有一晚,天神现身在读书人面前,问他有何所求。读书人说自己一无所求,天神一听都为之动容;再问他真的什么都不要吗?读书人想了一下说,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要,只希望能够健康长寿,游遍天下名山,一辈子没有烦恼。天神听了又动容了,说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不可妄求。他求的这个就是清福,你要求功名富贵都可以许你,你要求这个,办不到的。

  你看,什么才是福?可惜有人享清福却不知人在福中,结果消了福报,那才惨了。所以「净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有些学佛的人都很有福气,可是他不懂,反而向我埋怨说,自己学佛那么多年了,什么都没有。我反问他,你还能要什么啊?你已经很舒服了!怎么不明白呢?

  「修四无量心,开梵天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道的基本。怎么叫无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无限的,胸襟开扩,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学佛先修十善业道,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成了四无量心得什么果报呢?梵天道。上面已经说得天人福了,还有梵天道吗?修十善业道所得的果报,是欲界天的人天乘之报,有五欲之乐。修四无量心的果报,是欲界天再上一层,色界天的梵天之报。所以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比修十善业道大。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劝请说法」在《普贤行愿品》和其它经典中都常见到,是劝请诸佛菩萨和大善知识多多说法,就是弘扬教化。对别的教化也要随喜,就是要多鼓励,要「随喜赞善」。

  大家读到「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可能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为什么佛菩萨还要人家来劝他说法呢?可见说法不是容易的,教化人不是件痛快的事,而是痛苦的事。在座诸位有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应该了解这种心情。所以诸佛菩萨有厌烦说法的心理,需要劝请,也需要鼓励。古代的戒律有这一条,百里之内有法师说法,不去随喜赞善是犯菩萨戒的,因为农业社会人口不稠密,文化不发达之故。现代都市交通发达,到处有善知识在说法,就不能严格遵守了,但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

  再从反面来讲,经文这么说,可见得众生不愿意做这件事。众生的心理都希望让别人来做,自己只想占便宜,不肯出来。

  其次,「随喜赞善」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不只是对诸佛菩萨如此,对朋友也要如此。看到别人成功了、受人称赞,自己就心生妒嫉,这是凡夫常有的心态,是不对的。看到人家有好的行为,应该称赞他,多捧捧人家嘛!不要如此悭吝,连捧人家都不肯,这又不花本钱,为什么不干?学佛不一定靠佛经,看到别人家不好的心理行为,自己能引以为诫,看到别人做了好事,能跟着起欢喜心,也是菩萨道。因为一般人不但不爱随喜赞善,反而爱批评别人,所以造的口业也特别多。

  能做到上两句经文,果报至少是「得佛音声」,来生的声音悦耳。声音也是相貌,例如有的人相貌很好,但是很倒霉。为什么?因为内相不好,声音破,就破了福气,也就是前生吝于赞人。有些人相貌不好,但是声音好,因而成了有名的歌唱家或演员,有可能是前生多念佛来的,更有可能是前生多随喜赞善。佛的音声我们没有听过,但是经上的记载是,听了可以使人开悟,心情宁静,这是多生累世口德累积来的。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能起心动念,外在行为都是佛的境界,自然得到佛的庄严形像,这也都是靠功德累积而来的。

  这些福报要怎么样才修得到呢?第一步,要作好人做好事,净十善道,修到欲界天人的福。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到色界天人的福。而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学佛就是这样学的,不是南无南无才算学佛。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大乘佛法就是修一切善,这不是声闻缘觉众可以做得到的。你看,佛弟子们多半是出家众,专修声闻缘觉,固然少了做恶事的机会,但是离世修行是小乘道,不是菩萨道。大乘之道是积极地修一切善,不逃避。既然修一切善法,那就不免要入世。能跳进染缸而不被污染,是多么的难!所以菩萨修大乘道,难行而行,不断地进步,善上加善。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以大乘道,劝出家的小乘弟子们,能做到深修善法,所行转胜的菩萨道。

  「心无放逸,不失众善。」坚持自己心念,毫不放松地行一切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这一篇讲大乘菩萨道的缘由,是上方众香国的菩萨,来向释迦牟尼佛求法,佛交待他们「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道理。「不尽有为」是无止尽地修有为法,不是空,做善事就是有,不是空。

  不尽有为还是需要智慧的,不是盲目的去做,否则善事反而会成恶事。我常说,害人利己的事不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可以做,可是世人都是拚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大家检查检查自己和社会上许多的行为,是不是害人不利己的事居多?所以菩萨道是要「悲智双运」,「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现在佛要交待「不住无为」的道理。无为是得了道,证得涅盘。菩萨为什么不住那个境界呢?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空、无相、无作(或称无愿)是大乘的三解脱。空,是一切本空,开始学佛以空为基础;无相,是不着相,不被现象欺骗;无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为过了就算了(无愿是没有带着什么为求之念)。

  昨天有位外地来的学生,他已是有名的教授,也常常为人说法。他问我一个问题,他那边有对夫妻已经生有两个女儿,还想再生一个儿子,前些时候一定要他来找我帮忙,我就说念念观世音菩萨的白衣咒。结果第三胎又生了个女儿,嘴上还缺一块。这教授就问我为什么不灵。我告诉他,佛菩萨没有保证过「有求必应」,这句话是后人写的。何况「有求必应」还有一条:「诚则灵」,怎么样叫诚恳是很难的。一般人学佛都是以投资的观念来学佛,根本不是学佛,灵不灵还是要配合善行。至于嘴唇畸型,你要去问一问那夫妻,在怀孕前和怀孕期是否吃了不对的药物,这是很有可能的。行为要自己负责的啊!全靠佛菩萨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绝对不会灵的。所以当菩萨也真难,这个来求愿,那个也来求愿,一不合愿就变成怨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