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菩萨爱众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因此众生病了,菩萨当然也病了。众生病好了,菩萨也好了。众生都有烦恼,而众生有的烦恼菩萨都有,他还多一个烦恼,就是烦恼我们。这话光是研究佛学是不容易懂的,要在世法中当过家的人才懂,不经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说,你又问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唉!是大悲心引起的啊!清朝雍正皇帝题过一个观世音菩萨的香赞,可以用作说明
三十二应露全身 拯救众生渡苦津
只为慈悲心太切 却将觉海作红尘
首句讲三十二应身,是引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次句说观世音菩萨,为了度一切众生跳出苦海。第三句说,观世音菩萨慈悲心太切。最末一句是说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但还是跳进红尘来。菩萨的境界本来是要度众生的,结果是反被众生度。这个问题讨论到这里,文殊师利菩萨一看维摩居士辩才无碍,怕他再说下去,记录起来也麻烦,赶快打住,就问第二个问题。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居士是大富贵人,为什么现在房间里空空的,连一个侍者也没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经讲过了。维摩居士把房间变成「方丈」大小,这是印度观念。中国文化叫「方寸」,还要小,就是心。中国古话说「但存方寸地,留为子孙耕」,你心地好,会给后代子孙好的影响,有好报。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你们要注意,所谓真正的净土,也没有七重栏楯、琉璃为地等景象,那是为了我们这个欲界众生而说的。真正的净土也了不可得,连净都无所谓净,那才是真正极乐世界的净土,涅盘清净。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怎么说起外行话来了?一切佛的国土本来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现前了。
「又问,以何为空?」他们两人针锋相对,文殊师利菩萨就问,什么叫作空?
「答曰:以空空。」空就是空,你有个空的境界早不空了。下面讲到空也空。你不要以为保留一个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你得了个什么?你就真得了个空的。
「又问,空何用空?」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既然空了,还怎么去空呢?
「答曰:以无分别故空。」因为你不起分别心了,空也空掉了。你觉得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很清净,认为是空了,这正是分别心,正是妄念。不起分别心,无所谓空,无所谓有,把空也空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文殊师利菩萨又追问,空还可以分别吗?这里关键来了,文殊师利菩萨一刀就杀进去了,好像捉住了维摩居士的把柄。
「答曰:分别亦空。」维摩居士眼睛一瞪,分别也空啊!我们现在讲话、你们听话,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在哪里?不可得啊!听过了就过去了,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所以分别本身就是空的,为什么分别不可以空?
有一个人就是在这里开悟的,是谁?永嘉禅师。他是天台宗的,他自己晓得悟了,自已信得过。但是有个同参道友,劝他找人印证,威音王(古佛)之前,你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之后,你无师自悟,随便肯定下来,恐怕是天然外道。所以他就从浙江到广东找六祖,见到了六祖,围绕三匝,振锡而立。六祖与他对话时:永嘉曾回答:「分别亦非意」。就是说,分别也空。六祖就说:「善哉。」
「又问:空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好像在和维摩居士打擂台,一拳拳打得虎虎生风。又问:怎么达得到空?这好像在替我们问,坐了半天两条腿痛的要命,空不掉喔!空在腿上求吗?还是在心中求,还是哪里求呢?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麻烦事情来了,说起六十二见有一大堆,我只有补充资料给你们了。如果详细讲六十二见可以拖上几个月,这里不细说了。一切八十八结使也好,六十二见也好,我们每一个心理意识,每一个心理状态,都在其中了。见就是观念,我们心里许多主观的观念困扰着自己,解脱不了,但实际上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思想本身就是空的。妄念本身是空的,你不要另外去找一个空啊!你打坐时在找空,那个空就是妄念。你知道是妄念,它当下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空要在六十二见中找。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所有的佛法不论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解脱的。你被自己的感情观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脱。我告诉过你们,学佛要学解脱,学道就要学逍遥。结果你们学得苦死了,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何苦呢?还不如去喝咖啡看电影跳舞好了,不是既解脱又逍遥吗?一个个举止都不得了,看到别人,哟!这样不可以的,阿弥陀佛啊!一脸怪相。文殊师利菩萨毫不放松,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请问,怎么解脱呢?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只向自己内心去求解脱。你还去哪里找解脱?你心不解脱,要求别人有什么用?这个时候维摩居士也怕了,看到文殊师利菩萨,一剑一剑的杀进来,也要挡一档了,这个对手很利害,你会讲,他就会问。不能再给他间下去,赶快见风转舵。 维摩居士的侍者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仁」是尊敬的称呼,写信如果相当尊敬对方,不论对方是出家或在家人,都可以称他「某某仁者」,这是很客气的称呼,而且对长辈对平辈,甚至晚辈都可以用。他说:先生你不是问我,为什么旁边没有服侍的人吗?告诉你,我的侍者多得很,那些诸魔外道不规矩的,都是我的侍者。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为什么呢?先说什么是魔道,贪恋三界,贪恋生死,贪恋情爱欲,不知道本空而抓一切有,就是魔道。我们学佛的,常常骂这个是外道,那个是魔。自己想想看,你完全解脱了情爱欲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就是魔骂魔。被三有困住,没有跳出三界,皆是魔道。魔是抓有,所以众魔乐于生死。我们讲这个世界苦啊!要跳出苦海啊!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晚上九点半了,跳舞厅正开始热闹着,你去问问,他们不说我们是疯子才怪。他们如果来到这里,一定奇怪我们这一班疯子在做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正常的,我们是莫名其妙的。这叫作众生颠倒,究竟是我们错,还是他们错,我不敢下定论,你们去下结论吧。
众魔固然乐于生死,菩萨也不愿意跳出生死,你说菩萨是不是魔呢?这叫自愿作魔,虽然讨厌生死,还是自愿在生死轮回中度人。如果菩萨没有这个肉体怎么度人?你让维摩居士叫观世音菩萨,你看叫得来吧?你说你在梦中打坐时看到过,那是你意识的变化啊!他要现身给你看,就非变成肉身菩萨不可!这个话说错了我负责,我下地狱!所以,诸佛的肉身成就,也即报身成就,是如此之难啊!你们要懂这个道理。
52书库推荐浏览: 南怀瑾